乖乖网 3—6岁

乳糖不耐症是什么原因?

2015-07-03 11:15:2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牛奶过敏 乳糖不耐症

奶制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奇怪的是,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人一旦喝过纯牛奶之后就会腹痛、腹泻,而且这种反应绝对不是食物变质导致的。许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便会把责任一股脑怪罪到牛奶头上。那么,真的是某些人天生就和牛奶五行相克,还是其中另有他因呢?

乳糖不耐症是什么原因?

有这么一种“病”,叫做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得益不久前沸沸扬扬的牛奶“情绪传染”事件,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已经不陌生了。乳糖不耐的人不能有效地消化乳糖,而乳糖恰恰是绝大多数奶制品中都包含的重要成分。如果饮用牛奶后的不良症状表现为喝了一定量安全卫生的牛奶之后却腹胀、绞痛和腹泻,那么所谓的过敏就有可能是这里讨论的乳糖不耐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食品中,食用频率高、含乳糖量大的乳制品之一就是牛奶了,所以许多乳糖不耐者都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上述的症状。

人类中发现的乳糖不耐症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称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症(Primary lactose intolerance)

占全部病例的约70%,病因与乳糖酶表达时信使RNA的缺失有关。这种情况在不同地区所占比例和乳糖不耐发生年龄差异很大,工业和商品乳制品不普遍的亚洲和非洲很多地区比较常见,在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约占100%。2002年,芬兰的研究人员还曾发现了基因多样性与成人乳糖不耐症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接受调查的236个芬兰人中,编码乳糖水解酶的基因上游不远处的一个碱基的突变与乳糖不耐症有100%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基因突变是造成这些受试者乳糖不耐症的原因。同时,在这些受试者中,还发现另一处突变与229人的乳糖不耐症形成有关。

第二种是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Secondary Lactase Deficiency)

也多为环境因素导致,例如胃肠道的各种疾病。小肠中的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乳糖酶的合成被永久破坏。肠胃炎也是导致暂时性的乳糖不耐症的一个常见原因,尤其是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导致的肠胃炎(也有感染后不发病的报道)。婴幼儿严重营养不良也可能会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症。

第三种即发育(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症(Developmental (Neonatal) Lactase Deficiency)

妊娠34周后胃肠道才能产生乳糖酶和其他的二糖酶。多见于婴儿,调整饮食对患儿有帮助。第四种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 Lactase Deficiency),即某种基因缺陷导致乳糖不耐者不能合成乳糖酶。在婴儿中比较罕见,但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母乳或牛奶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这时他们却不能获得维持生存的足够能量。患有这种乳糖不耐症的婴儿只能依靠食用经过处理脱去了乳糖的商品奶制品。

乳糖不耐症在不同地区的发生率差异显著。

亚洲人(包括北美印第安人)患乳糖酶缺失症的比例高于欧美人。在泰国,大约97%的人不能耐受乳糖;而在丹麦只有3%;非洲某些地区的原住民也很少发生该病。

乳糖不耐症的发生年龄并不是一定的。

据统计大部分的乳糖不耐者都会在5岁后发生症状,但是临床上也观察到2岁发生症状的例子,甚至在婴幼儿中也偶有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约有20%到30%的人在断奶后4到5年内就发生乳糖不耐。儿童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但对于成年人而言,不能消化乳糖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遗憾,对他们的身体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

因为成年人的食谱多样,一旦发现患病,避免摄入乳糖即可。现在许多国家都出售用乳糖酶处理过的乳制品,甚至有单独的酶制剂出售。同时,饮用酸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症状,因为酸奶中的乳糖大部分都已被细菌分解。如果一定要喝牛奶,每次只饮用少量(2-4盎司)也不会导致明显的症状。比如在九成以上有乳糖不耐的日本,大多数人仍然可以每天喝200毫升的牛奶而没有任何不适。

结肠益生菌减少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重要原因

乳糖酶缺乏,这是乳糖不耐受发生的基本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还与多种因素有关。乳糖酶分布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最表面的刷状缘上,故最容易遭受损伤。乳糖进入小肠后,由于乳糖酶缺乏(LD),乳糖不能在小肠被分解吸收,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进入大肠,在结肠菌丛所含酶的作用下发酵分解生成CO2,H2和CH4等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和其它发酵产物。

产生的气体大部分可很快被弥散入血,进入肺部,并随呼气排出体外;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及其酵解产物可使肠道内渗透压明显增高,而引起肠鸣,胀气、腹痛,腹泻等。根据LD个体摄入乳糖之后有无临床症状的出现可分为乳糖不耐受(LI)和乳糖吸收不良(LM)两种情况,前者指摄入一定量乳糖之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而后者指有乳糖酶活性降低但未发生不适症状。

而益生菌制剂所具有半乳糖苷酶,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都可以合成该酶,半乳糖苷酶可以消化牛奶中所含的乳糖,使进入肠内的乳糖量降低;同时也增加了肠内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有利于乳糖在小肠内的分解吸收和结肠内的发酵作用。

在中国和日本,约有20%到30%的人在断奶后4到5年内就发生乳糖不耐。孩子得了乳糖不耐症,一吃牛奶就腹泻呕吐,建议选用益生菌制剂治疗。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