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每个家长都应读读《孩子与恶》

2015-07-01 13:31:0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当一个孩子出现一些你眼中的“恶行”时,你会怎么想,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后,日本民众曾感慨道:“日本再无心理大师。”而这位日本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对“孩子与恶”的态度,对同属亚洲国家,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我们来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每个家长都应读读《孩子与恶》

《孩子与恶》

作者是临床心理学家、日本心理学界重磅级人物,也是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良师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灵导师和绘本大师幾米的灵感来源。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达300余种,涉及学术专著、心理学普及读物、心理治疗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灵成长、与名人的对谈等。

精彩书摘

父亲的尊严,第一次出现了裂缝,支撑着我童年生活的支柱,第一次有了切口。每一个人,在成为自己之前,这个支柱绝对是要被摧毁的。谁都看不见的这种经历,构成了我们命运中内在的重要的线索。

谈到自由,它必须存在于绝对不允许再往前多走一步的严格的限制之中,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绝对的线。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就算有规则,也不是说只要让孩子遵守规则,靠着这个规则,就能够判断是非善恶。事情没这么简单,围绕着规则,会出现人与人互相冲突的机会。把规则当作防护的盾牌,自己躲在后面,是做不成事的。把规则作为一个切入点,人挺立在前面,才有意义。

幼年时代跟父母之间一心同体的关系,支撑着孩子。当时,孩子要从家庭里开始自立,就必须破坏这个支柱。由此,秘密产生出意义。作为大人,充分认识秘密的意义,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向自立的道路。秘密关系到孩子的自立、自我认同,孩子们自然地倾向于保有自己的秘密。大人,不能切实地认同自己,就受不了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总想把孩子拽住,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才能心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淡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管是欺负人还是被人欺负,都缺少一种跟他人之间的“心灵的连接”。心灵的连接,能够成为救命的绳索,把人从困境中拉出来。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心灵的连接,即使做出欺负人的行为,到了某种程度,就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了。被人欺负了,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也会依靠心灵的连接去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偷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的东西,应该想到孩子是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具体地分析东西从哪里偷来,偷的是什么,这些都会给出信息,让我们了解孩子在诉求什么。在教育孩子不能偷东西的同时,要仔细去捕捉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如果大人能敞开心扉,孩子们是愿意把他们的心里话传达给我们的。

孩子要成长,哭也很重要,发火也很重要,好好地体会人应该有的所有感情,才能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发怒也和笑一样,具有开拓新领域的力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孩子想要急速地扩展自己的世界时,会产生发怒的感情。

欺凌变得更加阴险、恶毒,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心里积郁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大人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给孩子施加了很多无用的压力。父母一点不信任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跟别人比较就看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没有重视孩子的个性,倒是把以前留下来的排序价值观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孩子们也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荒唐起来,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控制住自己。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大人坚决地阻止他的恶劣行为时,他自己也感觉“总算松了一口气”。大人作为一堵墙站在那里时,一定要有一种无论什么样的冲击过来,都绝不动摇的强韧的力量。大人只能是一堵墙,这堵墙只能稳稳地站立不动,墙不可以自己跑起来去打孩子。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