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尚未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染,作为自然的、纯粹的人,相似度更高,每个儿童身上都包含着所有儿童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正因此,我们才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们现在在养育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这些事的不良后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终止;有的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
谈谈说话:别让训练替代了自然发育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比如把“河流”说成“河牛”,这非常正常。家长不在意,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这犹如刚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无须对孩子进行任何训练,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走稳当了。如果家长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着急去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育。
有位家长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孩子的异常表现把她吓坏了,以为孩子突然得了“自闭症”,幸亏孩子奶奶凭感觉断定是小饭勺惹的祸,及时阻止了她的训练,不让她在说话上再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复说话。
我的女儿圆圆3岁时,一位孩子已上中学的同事听到她不会发舌尖音,比如把“六十六”说成“拗希拗”,显得很吃惊,郑重其事地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是不是口腔构造有问题。作为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喜欢圆圆那种发音的样子,感觉非常可爱,所以对同事的建议一笑了之。不记得圆圆什么时间不再把“六”说成“拗”,就像我不记得她哪天从一个胖嘟嘟的幼儿长成四肢修长的少女一样。
当人们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时,儿童的正常表现就纷纷被看作“问题”,各种“训练”便应运而生了:感统训练、哭声免疫训练、排便训练、爬行训练、注意力训练、抓握训练……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养育儿童却越来越不自然,越来越粗野无知。有多少人在对孩子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以反自然的手段,扰乱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逼孩子退行。
谈谈竞争:别辜负了大自然的精心安排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实际上这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 ,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这正是大自然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的足够积蓄能量的时间。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如果从小就急于让孩子去竞争,培养他所谓的竞争意识,其实是在分散孩子内部自我成长的积累,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我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安排,让他在宽松的环境里完成自己内部的积累和成长。如果非要培养点儿什么的话,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谈谈规矩:也许爱的本能和信任更重要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过多的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这会令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一向“高标准,严要求”。比如2岁后尽量不抱孩子,不惯孩子的娇气;换下的内衣裤必须当天洗干净,绝不可以拖到第二天……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或常识里没有的事。这位妈妈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偏偏就是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其实有的时候,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爱的本能。
教育还是一种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量,要相信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立规矩”的根本,目的是把孩子“整服”。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信任孩子,给他更多的“精神溺爱”,那么他会成长得更强大,也能学会更多的人生智慧。
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她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着我们的焦虑。在教育上更是如此,当你在任何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想想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也许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