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教你读懂2~8岁孩子的心理

2015-05-24 15:12:4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教育 心理问题 幼儿心理 婴儿心理

年轻的父母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有时,孩子乖巧得让人意外,有时又调皮得让人冒火。美国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进行的一项长达40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读懂不同年龄孩子的特质,才能建立更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宝贝健康成长。

教你读懂2~8岁孩子的心理

2岁,喜欢说“不”。孩子在2岁前处于生理快速发展期,要学习吃喝拉撒、爬坐立走、听音说话,基本能跟家长的意愿合拍。2岁以后,自我意识萌发,有独立做选择的冲动,经常反抗大人的决定,比如天冷不肯加衣服、挑食等。有心理学家把孩子的这种叛逆表现称为“人生第一青春期”,是儿童发育的必经阶段,家长要正确疏导。首先,不要强制让孩子“不准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要给出适当选择。其次,跟孩子平等协商,比如孩子出门不愿戴帽子,家长要尊重地说:“妈妈答应带你出去玩,你是不是也答应妈妈戴帽子呢?”再次,家长要学会在非原则问题上让步,让孩子自己做主。

3岁,缺乏安全感。0~3岁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3岁时,多数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事业上,还有些孩子要进托儿所。这些不得不经历的分离,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较差。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总黏着父母,依赖性很强,还可能伴随口吃、经常摔跤、见人就紧张等。此时需要父母做到:不要对孩子大声吼叫;孩子遇到麻烦时正确提供帮助,并告诉他有妈妈(爸爸)在,而不要一切代办。

4岁,喜爱冒险。4岁的孩子身体更强健,大脑发育更完善,非常好动,让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就要伸懒腰、打瞌睡。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和陌生人,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还喜爱冒险。面对这样精力充沛的孩子,家长们或许很头疼,但这预示着孩子有探索的欲望。不妨与孩子一起分享新事物,共同进行创造性游戏(如玩积木、遥控车等)。

5岁,迟疑懒散。5岁的孩子渐渐懂事了,个性初具雏形,心理活动逐渐稳定。他们能判断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学会衡量自己的能力,同时有了自控力。但有时会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也很难客观地考虑问题。有人说,5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父母还要花些时间和耐心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

6岁,第二叛逆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敏感,有时,突然就因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尤其被责备时情绪更激动。发展心理学家认为,6岁是“第二叛逆期”,孩子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愿做;争强好胜,却难以接受失败。家长不要用权威来纠正孩子发脾气、无端哭闹等行为,而要针对个性采取措施。比如内向的孩子,让其独处一会,外向的孩子,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

7岁,敏感而伤感。7岁的孩子心智成熟,需要自己的空间,在意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价值。他们开始出现道德感的萌芽,知道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事不能推诿。独立意识让7岁孩子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敏感、伤感。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因此,父母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训斥或唠叨他曾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孩子难堪。

8岁,外向而开朗。8岁的孩子又变得充满活力,喜欢和同龄同性别孩子玩耍,但受外伤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他们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以及来自他人的评价,愿意帮助别人,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回报。不过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敏感,开始关心家里的事情,试图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此时,妈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无论多忙,也要每天抽出半小时,与宝贝沟通、阅读、做游戏等。这会帮他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他坦然走向独立打好基础。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