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父母与孩子要有一条联系的“专线”

2015-04-04 14:55:2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方式

每个家庭与孩子都是不同的,也都有着一些特别的联系方式。

记得儿子童年时,我有一天下午陪他跟院里的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丢沙包,我们玩着玩着,一个六岁的女孩突然说:“阿姨,我妈妈喊我了,我要回家啦!”可是我和在场的其他孩子都没有听到她妈妈的喊声。

“我没有听到你妈妈喊你呀?” 我还有些为她担心,但刚说完,真的就传来了这个女孩子妈妈的喊声。

父母与孩子要有一条联系的“专线”

“珍珍,回家啦——”

“我妈妈每天这个时候都从窗户喊我。”珍珍向家里跑去。她已经习惯了母亲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喊她回家的方式。

过去的时代里,在胶东一些偏远山区,曾经有一个特别的父母与出门在外孩子的联系风俗,就是父亲或者母亲在除夕的夜晚,端一碗饺子到院子的水缸前面,对着清静的水呼喊孩子的名字,那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就能听得到。

其实这不是什么迷信,也不是出门在外的人真能听到家乡亲人的呼喊,而是父母与孩子已经建立起的血缘联系,使他们能够在同一时刻互相思念,使他们仿佛能够彼此感应。

我在《我与儿子的沟通交流》中写过,我的一位老师年青时在北京求学,知道母亲总是站在江南家乡的村头向着北京的方向想念他、为他祈祷,他便也时常向着家乡的方向想念父亲、母亲。有了电话以后,他每周都与父母亲通一次电话,他说:“在我心里,与父母有一条联系的专线,它永远隔不断。”

是的,父母们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都应该有这样的一条专线,它们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起来,而亲情与深厚的关爱,使它们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永远隔不断。

我们有手机可以打电话,有汽车、火车可以乘坐,有邮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我们也总有特别的沟通联系方式来传达对孩子的招呼与亲情。

这条专线,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要让孩子逐渐地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依赖关系;父母的人生观念以及对孩子的一些学习、生活、做人的要求等等。这样的关系能使孩子有了重要的事情以后,首先想到要告诉父母,并且什么话都可以直说。

这条专线,要适宜于孩子的生活。在孩子上中学、大学或者留学以后,父母一般应在课余与孩子联系,在冷暖变化或者有重要的事情时与孩子联系。有些孩子喜欢打电话,有些喜欢看短信,有些喜欢视频,父母可以依照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建立沟通联系的方式。

我在儿子离家上大学以后,每年都在他的生日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时,为他邮寄一个小礼包,在里面放上几样他从小喜欢吃的小食品,有时也放一本他喜欢的书、一件他需要的衣服等等。儿子没有跟我说过他收到时的心情,但我听到过他的一个女同学说:“我妈妈往这寄东西很麻烦,但每次收到我心里都很暖暖的。”

其实,在孩子离家远行以后,不只是父母需要与孩子沟通联系,孩子也需要来自父母的一些信息。

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联系的这条专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不用电话,也不需要写成信件,甚至不需要表达出来的语言,它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特别的语言、习惯、感应与默契,能够深深地融进家庭的关爱、气息与亲密。

父母亲与孩子联系的时候,甚至可以开开玩笑,特别是在孩子生活困难、有压力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身体壮硕的母亲,孩子童年时玩家庭游戏,她总是在《拔萝卜》中扮演大萝卜。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她儿子到英国留学了。有一天他把电话打到了办公室,我接起来听到他问:“大萝卜在吗?”而他的母亲接过电话去就回答:“我是大萝卜呀,儿子,什么事……”此后“大萝卜专线”就成为了我经常同这位母亲提起的美谈。

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们,都建一条这样的专线吧,它能够让我们在分居异地时,在无数信息穿梭、交汇的时空,有序地传递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信息,特别是关爱和亲情。它们也是一条条新的脐带,联结着父母与孩子,为他们输送着生存的信息、动力与营养。而孩子们也会经由这条专线,把他们学习、成长的信息传递给家人,并且在逐渐地懂事以后,也传递回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和养育的回报。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