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心理学》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十分耸动,叫做《为什么法国小孩没有过动儿?》在美国,被诊断为过动儿(亦称多动症,简称ADHD)而且正在服用药物的孩子高达9%;但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法国,这个数字却不到0.5%,这实在让人觉得奇怪。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文章里怎么写。
缘于环境而不是生理
如果问儿科医师:ADHD究竟是一种生理性的疾病,还是环境所塑造而成的偏差个性?大部分美国医生会回答:生理性疾病。美国大量的医学研究,也都是在寻找过动儿与一般孩子的大脑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也许是先天遗传,或者是后天造成,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既然生理性疾病已经产生,理所当然就应该靠吃药来控制症状。
但法国的儿科医生就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过动儿之所以过动,是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周遭社会互动不良所致。因此如果能够找出引起孩子社交障碍的背后原因,经过适当的调整之后,应该可以使孩子的大脑重回正常轨道。所以法国医生不爱开过动症的药物,反而愿意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挖掘出他内心深处的伤害与焦虑。
这些法国的医生或心理师,要深入了解孩子过动症背后的原因,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事情。他们相信除了行为表现之外,孩子每天的作息、饮食、睡眠、父母亲的教养态度等等,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的运作。甚至看不看电视、看多长时间,医生也要关注——法国小孩3岁前禁止看电视,电视屏幕上甚至会打上警示标语:“3岁前看电视会延缓大脑发展,即便是看儿童节目”;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与内容,也会成为医生或心理师在诊断过动儿时询问到的细节。
用CFTMEA来诊断,而不是DSM-4和DSM-5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法国医生不使用美国甚至全球大部分医生最常拿来筛检过动症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检查表”——被认为极具争议性的DSM-4或者新版的DSM-5诊断标准。法国医生认为DSM系统过于武断,而且暗藏了太多药厂背后支持的色彩,因此宁愿使用另一套更加严谨的、法国人专用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疾病分类”(CFTMEA)来诊断过动儿。
以上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发表之后,立刻招致世界各地不同声音的质疑。有位儿童心理学教授甚至说,才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因为法国的家长非常讨厌给小孩吃药,医生当然也不愿自讨没趣,所以干脆你不知我不知,大家都当做没有‘过动症’这件事,才造成整个法国都没有过动儿的假象。”
也许这位教授说得有道理。但是,目前确实有越来越多正常孩子被贴上“过动儿”的标签呢!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认为更应该多向法国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
不要非黑即白,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在我阅“儿”无数的经验中,的确有些孩子的过动症状非常严重,如果再不吃药,妈妈很可能陷入忧郁症,气到想把孩子勒死,孩子本身当然也非常不快乐。
但也有人其实不需要吃药,却在老师、家长与医师的共同胁迫下,不明不白地被贴上标签,从此靠药物为生,永无停止之日。
这两种极端,都是非常态所发生的,大家要避而远之。
自我反省,从教养态度中找原因
当孩子开始出现注意力不足与过动倾向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反省自己的教养态度,并带着全家人一起调整。
比如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常常否定孩子,常常在他面前说负面的言语?是不是常常给孩子不健康的食物,或让他看太多电视?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标准太严苛,反而养出“习得的无助感”,自信心全失?是否我虽然很爱孩子,但因为表达方式错误,孩子无法接收到爱的讯息,无法得到安全感?
如果可以,请跨出勇敢的一步
有的“过动儿”,其实可能更多的原因是不适合所谓“主流”的教育体系。这时爸爸妈妈要认真地考虑:是否有能力、有勇气,退出这个学习框架,走比较另类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在家教育,社群学习网络,或是体制外学校等等。
有预言家预测,学校这种输送带式的工厂教育体制,将随着网络世界的出现而逐渐崩解;文凭、学历这种旧世代的刻板印象,也将从我们的社会氛围中去除。如果未来真的能让孩子拥有弹性的学习时程、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力评估,到时候是否“过动症”这个词,也会从疾病名称中消失呢?
如果不敢退学,服药也不是糟糕的事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如果家长没有金钱、时间、资源等条件,或是根本不敢跨出那与众不同的一步,那么与其让孩子在学校浪费时间,被老师同学讨厌,自我信心崩解,还不如快去找医生。
经过严谨的评估,确定诊断为过动症之后,就乖乖遵从医嘱服药吧。当然,可以稍稍宽慰的是,即便被确诊为过动症,实际上也大约只有一半孩子需要服药,另一半不见得需要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