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节过后,我到一所幼儿园开讲座,在一对一的交流里,一位妈妈急急匆匆地过来说:“请您一定要帮帮我!”
原来,从春节开始,她女儿就不停地问“妈妈,几点了”,每天问几十遍,无论怎么回答她都不管用:回答她现在几点了,没有用;问她几点钟要做什么,没有用;给她看钟表,没有用……不仅仅在家里问,在幼儿园也不停地问。带她看脑科医生、看心理医生都没有用,已经快一个月了。
看着母亲无助的眼神,听着母亲的诉说,我心里似乎有了一点想法,对她说:“你先把孩子带过来看看吧。”
母亲把小女孩叫过来,让孩子向我打招呼,但孩子并没有开口,神情落寞,仿佛眼前的一切与自己无关。
我看着女孩的眼睛:“宝贝,你每天问妈妈几点钟了,是什么意思呀?”
孩子没有开口,眼神飘着,谁也不看。母亲说了不少话,试图和孩子交流,但孩子什么也不说,妈妈无奈地停下来。
面对面无表情的孩子,我和蔼地注视着她:“宝贝,你既然记不清楚了,现在就不要想了,你看让妈妈多担心呐。”孩子点了点头。
然后我说:“好了,亲亲妈妈吧。”
这个时候,孩子用力张开双臂,抱住母亲的脖子亲上去,情绪似乎有点激动。
孩子跟妈妈亲了又亲,兴奋异常,意犹未尽。过了一会儿我告诉她:“好了,该拥抱我了。”
孩子很舍不得地放开母亲,过来抱了抱我,我说:“好了,跟妈妈回家吧。”
孩子拉起妈妈的手走了。
第三天,老师们惊奇地告诉我,孩子竟然不再问那个问题,一切都正常了。
其实,听了女孩母亲的诉说,看到孩子的表情,我就知道,孩子没有问题,可能只是陷入了一个思维的漩涡。
生活中无法还原,但可能有这样一个情形:春节放假,全家人在家,孩子在自己房间里面高高兴兴地玩耍,看到窗外阳光明媚,突然有了个想法,比如说去游乐园或者什么地方玩一玩。于是隔着房间对妈妈大声喊,“妈妈、妈妈,几点了……”
当时母亲可能没有听清女儿的问话,就没有马上回答。此时外界却发生了意外的刺激,如窗口炸响的爆竹等牵引了女儿的思绪。女儿被吓了一大跳,完全忘记了刚才想要讲的话。
过了一会,母亲走进女儿的房间问:宝贝,你刚才问几点钟了,想干什么?
可是女儿已经完全忘记了刚才想要讲的话,只是隐约记得问过——妈妈、妈妈,几点了……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但是隔一段时间,那个几点钟之后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孩子鬼使神差般地脱口而出:妈妈、妈妈,几点了……
很多人不懂,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流动过程中偶然形成的漩涡!在平顺的沟道里面,水流的形状一般是比较顺畅的,就如孩子的思维没有受到干扰时,是比较顺畅的。但如果这个时候放一块石头,那么在石头的后面往往会形成漩涡,就如孩子突然被一个强烈的刺激“投入”到思维的流程中。
思维流形中的这块石头,同样会起到干扰的作用,在石头的正下方(流动下方),如果石头够大的话,很容易形成一个小的漩涡,思维的“水流”刚好距离漩涡不太远也不太近,因为水流漩涡本身是混沌,具有不精确不稳定难以测量的自然属性,因此,水流流到这个区域后,可能沿着主漩涡旋转一圈半圈,也或者转上十几圈,然后还会被甩到漩涡外围,流向下游,在流向下游的过程中,发生缓和或者激烈的(受水流本身激烈程度的影响)湍流,然后能量释放完,重新恢复平和的水流。
这个孩子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我想,既然孩子已经无法想起来当初被牵引的问题,而这问题对孩子生活并无多大影响,可以通过消除这个漩涡来解决她的混沌状态。我给孩子一个强有力的命令,让她放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她一个明确的桥,就是照顾她的母亲,带她母亲回家,帮助她很好地放弃了挣扎。
后记:
那个孩子后来一直没有再发生同样的问题,现在已经超过5年了,她成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大孩子。多年以来,与此类似的,还有自闭症、智力障碍、攻击性人格等情况的儿童,在数周到数月之间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例子。
我特别建议父母们,学习一点自然教育,放下“默认自己知道”,儿女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财富,育儿不仅需要情感,还需要科学。
养育儿女的生命,需要科学理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