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前,女儿嚷着要妈妈讲故事。妻子每天晚上都会给女儿讲一个童话故事,让女儿伴着童话的意境甜美入梦。
今晚讲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呢?妻子想了想说:“我就给宝宝讲《寒号鸟和喜鹊》的故事吧!”
“妈妈快讲。”女儿仰起小脸,急不可待地催促妈妈。
妻子是个小学教师,讲故事那是“本行”,讲得绘声绘色:“在一处山崖上,有一道窄窄的石缝。有一只寒号鸟看到石缝正好能钻进去,于是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小窝。山崖的下面,有一棵大树,花喜鹊看到这棵大树又高大又避风,就决定在这棵大树上做窝。于是寒号鸟和喜鹊就成了一对邻居。
“每天,喜鹊总是勤劳地飞出去,然后衔回来一些树枝在大树上垒窝。很快喜鹊的窝就垒了一半。可是寒号鸟很懒惰,每天都在石缝里睡觉。喜鹊就提醒懒惰的寒号鸟别睡懒觉了,要趁着天冷之前在石缝里垒个能挡寒风的窝,免得冬天来了挨冻……”
讲到这里,妻子暂停下来。女儿问:“寒号鸟垒窝了吗?”
妻子接着讲:“寒号鸟太懒了,它不但自己不垒窝,还嘲笑喜鹊不知道享福,忙忙碌碌地垒什么窝。就这样,喜鹊继续垒窝,一直把温暖的小窝垒成功。寒号鸟仍旧睡大觉,只把石缝当成自己的窝。冬天来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天上还飘着雪花,很冷很冷。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叫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可是它没有等到明天,就冻死了。”
“唉。”女儿听到寒号鸟冻死的结局,有点哀伤地叹气。
妻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勤劳好还是懒惰好呢?”每次讲完故事,妻子总是要与女儿一起总结“童话思想”,这是妻子用童话故事教育女儿的一个环节。女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勤劳好。”
“宝贝说得真对。你想学喜鹊还是想学寒号鸟呢?”妻子接着问。
我觉得妻子的这最后一问,答案太明确,问得真是太幼稚,于是抢在女儿之前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学喜鹊喽——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
妻子嫌我“抢答”,让我“一边去”,然后等着女儿回答。女儿想了想说:“我不想学寒号鸟,也不想学喜鹊。”
“咦!这是为什么?”女儿的回答让我和妻子都大感意外。为什么不想学喜鹊做一个勤劳的人呢?我们等着女儿解释。
女儿说:“寒号鸟是个懒惰的人,我不想做懒惰的人。喜鹊勤劳,可它是一个坏人,我也不想学喜鹊。”
“喜鹊那么勤劳地垒窝,为什么会是一个坏人?”妻子追问。
“天那么冷,又刮风,又下雪,喜鹊在自己温暖的窝里应该听到了寒号鸟哆罗罗的叫声。听到了叫声,喜鹊不把寒号鸟叫到自己的窝里过冬,看着寒号鸟冻死,是个狠心的人,是坏人。”女儿解释不喜欢喜鹊的原因。
听了女儿的解释,我和妻子面面相觑:女儿的想法,完全脱离了童话教人勤劳的本意,似乎是走向了“胡思乱想”的歧路。
作为小学教师的妻子无法接受女儿的这个思路,于是想把女儿引回到关注勤劳的原路上来。妻子对女儿说:“每个人都应该做一只勤劳的喜鹊,喜鹊不是坏人……”
我却不赞成妻子对女儿思想的生硬纠正,于是就打断了妻子的话,然后问女儿:“如果你是一只喜鹊的话,你会怎么做呢?”我知道,我的问话才是对女儿思路的有益拓展。
女儿眨眨眼,想了想说:“我会帮助寒号鸟一起垒窝,它是不是不会垒窝呢?就算是它懒惰没有垒窝,在寒冷的冬天我也会请它到我的小窝里过冬,不能让寒号鸟活活冻死呀!”
啪啪啪,我为女儿鼓起掌来。鼓掌结束,我又表扬她:“嗯,这才是一只可爱的小喜鹊。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不光要勤劳,还得要有同情心,喜欢帮助别人才行。”
“爸爸,你说喜鹊是坏人吗?”女儿见我同意她的想法,想让我进一步支持她的判断。
我当然会支持女儿的判断,于是非常肯定地说:“不帮助寒号鸟的喜鹊,就是个坏人。宝贝,我们不做像喜鹊那样的坏人。”
耶!我和女儿意见统一,快乐击掌。妻子在一边看着我们的快乐,会意地笑了——她也是同意我和女儿统一后的童话思想的。
女儿甜甜地睡着了。看着女儿恬静的模样,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感慨:人之初,性本善。善就是温暖。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莫过于童心。因为拥有温暖的童心,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大人最要紧的是欣赏并保护童心流淌出的善意与温暖。有了大人给予的支持和保护,童心虽然可泯,温暖却可以永恒——孩子纵然长大成人,终归会是一个心怀善念、暖若阳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