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的兵马各人带,主帅退位卖白菜。”这是我们这里的民谚。
遵民谚,当了爷爷,我就不再插手孙辈的教育。只是树老根多,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凑上去,轻敲边鼓,当一回啦啦队员。
有一次,小外孙住院。我去看他,问他打针疼不疼。他说:“很奇怪,外公!我哭叫着打,很疼;微笑着打,不疼。”我一听,女儿肯定对他进行过小男子汉的教育了。这时,我如果添油加醋再重复,就属教育过度,不仅没有新鲜感,还让孙子讨厌了。不过,对于一个六岁男孩,要做真正的男子汉也不容易,于是我便拍拍他的小屁股说:“其实,这儿不疼,不是因为你笑就不疼。你想,针是打在这儿的,你笑你哭却是在脸上,它们一前一后,谁也看不见谁呀!”小外孙一听,耶!真是的,一骨碌爬起来追问:“那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哭着,给你打针的阿姨就着急,这一着急,她就想赶快把针水打完。结果,针水推快了,你疼得怪叫了。”“嗷,我懂了!”小外孙笑起来接嘴,“我笑着,阿姨就开心。阿姨开心,她的手就不慌了。针水进得好好的,屁股就不疼了。”“对!”我十分肯定地说,“一个人不要只会想自己。只会想自己,反倒害自己。”那以后,小外孙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想想别人,很少任性随性了。
一个孩子,一旦会为别人着想,他的心胸、他的做派、他的格调、他的梦就有了“和”的底蕴。万事和为贵,遇难就想得通、犯难就想得开、解难就容易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景大好,事和顺。
还有一次,也是在医院。快出院时,小外孙问刚结完帐的妈妈,又花了多少钱。妈妈含糊地说不多。小外孙追问,不多是多少。妈妈只好告诉他,刚好是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小外孙不吱声了,沉默了一会儿,宣布:“妈妈,爸爸来接我们,我们就在医院吃盒饭好了。”妈妈说:“你不是特讨厌医院的饭菜吗?”小外孙果断地说:“现在不讨厌了。”妈妈问为什么,他就说省一点。我到医院祝他康复,听女儿讲起这事,觉得轻敲边鼓不行了,要当一回拉拉队员了!我对小外孙说:“小小的就懂得省一点,很好。不过,我们也要明白,省是省不出什么来的。”小外孙的眉头皱了起来。我马上接着说:“瑞瑞要当小学生了。小学生可不能三天两头在医院躺着。小学生要……”“锻炼身体!”小外孙蹦下床来接嘴说,“身体好了,就不住院了。”我趁热打铁说:“对!身体棒棒的,不该花的钱不花,等于多赚了。”小外孙出院后,报了游泳班、跆拳道班,每天忙一身臭汗,吃得甜,睡得香,病果然少多了。孩子的成长,亲子教育是主角,隔代教育是配角。角色不能篡位。主角抓住做人这条纲,配角就要一唱一和,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