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会拓宽、加深孩子对情感的认知和体会。吃过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也体验过走出困苦后的愉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就如俗语所说“不知苦,哪知甜”、“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警惕极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变成纯粹的吃苦,那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剥离成参加某次训练营或者完成几项任务……
其实,父母要想对孩子正确地进行“吃苦教育”,先要搞清三点疑问。
疑问1:吃苦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变得更“强”吗?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让他们变得更‘强’,更是培养孩子们柔软的心灵,提高共情能力、悯弱能力,让他们变得更‘软’。”
很多人推崇吃苦教育,理由是当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过分沉溺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没错,“啃老族”的存在,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孩子们需要吃苦教育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坚韧的意志力。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够强,大家普遍认为,要通过吃苦教育,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学会坚强,练就顽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可是与此同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冷漠得出人意料,他们铁石心肠,看到别人深陷痛苦,无动于衷;他们对自己的拥有不知珍惜,对他人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孩子缺乏柔软的内心。人世间,快乐总是相似的,而痛苦各有各的不同。快乐可以独享,但是痛苦则最好能够分担。对他人疾苦的理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弥足珍贵。而体会他人疾苦,需要一颗柔软的心,一颗对苦有过切身感受的心。
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会拓宽、加深孩子对情感的认知和体会。吃过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也体验过走出困苦后的愉悦。有一句话说,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有的,如果你没有体会、经历过,那么你是看不到或看不懂的。当孩子有了丰富的内心体验,他就更容易对别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也容易出现相匹配的情感。看到别人深陷困顿,他更可能去理解或伸出援手;看到别人开心顺利,他更可能心生欢喜和祝福;得到别人的关爱,他更可能心存感恩。说到底,吃点苦能让孩子体验丰富,内心柔软,与他人建立更为和谐、真挚的人际关系。
疑问2:吃苦教育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的理念是不是互相矛盾?
“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与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矛盾,它们从不同层面满足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在逻辑上存在先后之别。”
随着西方育儿理念的迅速传播,很多父母已经欣然接受了很多前沿的教育理念,比如“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其中一个。有人认为,“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不能让孩子吃苦,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求家长不讲条件地爱孩子,不管他是优秀还是普通,是让人满意还是令人头疼。总之,爱孩子跟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就毫无保留地给予他爱。在人们的想象里,在这个理念下生活的孩子将无比舒适和幸福。而吃苦教育,则让人联想到痛苦和磨炼,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相比,后者不仅缺乏温情,甚至还带着冰冷,而且相信孩子也不会欢迎它。
那么吃苦教育和“无条件的爱”互相矛盾吗?不,它们并不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条件的爱”是从接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成长铺垫了温暖基调方面着手,给孩子以力量和支持,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吃苦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所需的优秀品质,着眼于发展孩子的多种能力,同样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但两者在时间先后上有区别,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基础,吃苦教育需要在充足的爱的基础上,作为发展性的需求去满足孩子。如果一边是爱的匮乏,一边要求孩子吃苦,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伤害,是虐待。
疑问3:应该让孩子吃什么样的苦?怎样吃苦?
“吃苦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让他在接受磨炼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去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在接受磨炼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时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事后加倍地补偿自己。
吃苦教育应该遵循教育界普遍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即强调孩子经过努力,提高了自身水平。在吃苦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首先要有一个桃子,即对孩子有诱惑力的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达到而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缺乏跳的动力。其次,这个目标不能太高,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吃苦教育的内容不一样,3岁孩子的吃苦内容可以是帮助家人分发水果,而6岁孩子的吃苦内容则可以是买水果、洗水果。最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跳一跳”,而不是父母拼命拉,父母要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内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