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2015-02-02 13:13:0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十年前,电视、电脑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使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各种电子屏幕以其鲜亮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着现代科技的神奇。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移动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孩子们,却日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之间的切换,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屏幕依赖症”。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不足10岁的儿童接触互联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屏幕依赖症患者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屏幕依赖症有何危害?如何防范?如何把屏幕前的孩子拉回现实世界?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众多家长、老师和相关专家,希望为忧心如焚的家长朋友们找到一条出路。

屏幕诱惑,老少通吃

记者首先在家长QQ群中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的家长给孩子购买了智能手机,69.4%的家长说自家孩子每天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前待两小时以上,82.5%的家长承认劝阻孩子上网无效。这些数据与全国范围的调查基本相符。

家长窦女士对记者说:“因为沉迷电脑游戏,我儿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因为沉迷手机刷微博,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不爱说话了,也不爱上学了!”她的儿子李健今年12岁了,上小学六年级。

窦女士说,儿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一直表现良好,她没怎么操过心,可自从2014年春节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网络太可怕了,移动网络更可怕!”窦女士感叹道,“短短半个月,儿子就学会了用手机上网、打游戏、看电视、微信聊天、经营农场……刚开始,我还一个劲儿地夸他聪明,智能手机一学就会,起码比我强多了。可是,没多久我就傻眼了。寒假结束后,我发现儿子离不开手机了,做作业马马虎虎,平时话也少了,也不闹着出门玩了,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吃饭叫他也不应,去厕所也玩,晚上睡觉就把手机放在枕头边,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信息。”期末考试,李健的成绩一塌糊涂,由原来的班里前3名直线下降到20名以后。窦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儿子实行严厉的管制,收回了手机。“您猜怎么着?手里没了手机,儿子像丢了魂似的,大哭大闹,以绝食、不上学来抗议。我只好把手机还给他。”无奈之下,她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检查后很快告诉她,李健患有严重的屏幕依赖症。

家长赵先生说:“孩子依赖屏幕,其实不能怪孩子。我儿子在电脑和手机上玩的东西我都见识过,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一玩就上瘾。那些游戏设计得好没良心,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欲罢不能,没有十个二十个小时别想通关。再说网络交友,那就更神奇了,QQ、微信、微博、说说,内容无奇不有,异彩纷呈,如果孩子不玩这些,就会被同学排斥。我想说的是,让孩子远离屏幕,硬来是不行的,必须想别的办法,因为简单粗暴地阻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可能意味着逼孩子远离这个时代。”

家长杜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屏幕诱惑,老少通吃。大家在讨论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屏幕之前,最好先反省一下自己。前不久有一条新闻让人啼笑皆非:一个爸爸在公交车上玩手机,下车时也舍不得放下,结果把孩子弄丢了,好在司机发现得早,把孩子辗转送还给他。再看看我们周围,多少家长不玩微信?多少家长不聊QQ?又有多少家长不看电视剧?如果家长管不住自己,就甭想管好孩子。”

郑州市特级教师杨女士提醒家长:“依赖屏幕的父母,其实是在对孩子施加冷暴力。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妈妈一年前迷上了韩剧,没黑夜没白天地看,而且看得特别投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家务也不干了,有时家里人一起吃晚饭,她一个人端着饭碗坐在电脑前看,把家人晾在一边。后来,这个女生一看妈妈开电脑,她就回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门。她说她好像失去了妈妈。我给她妈妈打电话,希望她节制一下娱乐,多跟女儿聊聊天。她说,好的,看完这一部,我就不看了。我又好气又好笑,这样的妈妈,实在是太失职了。”

智能手机诱惑力强大是公认的事实。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科学统计显示,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

“这是个不得了的数字!”上海心理医生宋晓林女士告诉记者,“如果父母如此沉迷手机,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去年,曾有一个58岁的父亲被家人带到我的诊所里接受心理辅导。他玩微信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成天手机不离手,吃饭、走路、上厕所必带手机,手机充电时也要不时看一看。最后,他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和颈椎病,精神也出现抑郁症状。他的妻子和女儿对他意见很大,家庭气氛十分紧张。”宋医生提醒家长,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候,不看手机、手表、电脑是对孩子起码的尊重,“从经营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说,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会有被忽略的感觉。”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到,防范屏幕依赖症,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课题,家长应该首先反省自己,自觉矫正不良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如果家长不能率先垂范,单方面要求孩子远离屏幕,多半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谁是工具,谁是主体

记者在郑州某小学的调查显示,32%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节假日63.7%的学生在电视、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前待2小时以上;47.8%的学生在家边做作业边玩手机。

资深班主任蔡老师把依赖屏幕的孩子称为“小屏奴”。她分析道:“和电视被动接受信息不同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更便于将其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或需要的信息,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同时,如今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家长们又疏于教育和引导,有的孩子玩手机不知不觉就成了小屏奴。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运动,如今宅男宅女严重低龄化,甚至幼龄化,对他们身体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武汉市某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徐女士看来,电子屏幕是孩子视力健康的“第一杀手”。她说:“看电视、电脑或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对幼儿的视力有负面影响。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眼睛的屈光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强光的直接刺激难以调节和适应,时明时暗、不断变化的屏幕画面会使孩子的眼睛疲劳,导致近视。有时为了看得更清晰,有些幼儿会不由自主出现歪头姿势,引起斜视。”她进一步介绍,“儿童眼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0~6岁是发育期,6~9岁是视觉塑型期,9~12岁是稳定期,直到13岁眼球赤道部的巩膜胶原才发育完成,此前都处在可调期。眼球直径每增大1毫米,近视度数可增加300度。在此期间,如过早开发儿童视力,或密集用眼,都容易造成儿童近视,并且因儿童尚处于眼球发育的可调期,度数极易飞涨,导致孩子早早地戴上眼镜,甚至可能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并增加青光眼发病风险。”

北京幼儿教育专家李全安博士告诉记者:“家长也许以为电视节目和电脑益智类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恰恰相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实际互动环境。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科学测试,让329个2个月~4岁的婴幼儿在房间里看1小时的电视。在这1小时内,孩子们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词汇量减少了500~1000个,对话几乎完全消失。日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语言表达能力越弱。”

对于过度迷恋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对幼儿交际能力的影响,李全安博士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美国的实验报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2702个家庭的孩子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孩子在5岁前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2小时,他们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将会增加1倍多。李全安博士解释道:“儿童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时间过长,会减少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儿童便会缺乏与他人打交道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降低,由此会造成一些行为问题,如性格孤僻、言行粗鲁、侵犯他人、难与他人合作等。”

相对于生理上的危害,依赖电子屏幕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不容易引起家长重视。“但其影响同样深远!”成都某小学副校长周平义先生表示,“一旦孩子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一有空闲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么就相当于在他们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不需要与外界的沟通,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出现退化,还会导致孩子们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削弱孩子动脑的能力,限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降低主观能动性,使孩子养成被动、懒散的作风。这显然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也给他们未来适应和融入社会带来困扰。”

南京心理咨询师宁先生进一步解释:“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各种信息碎片化、肤浅化、简单化。这对未成年人来说,一方面不利于他们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等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他们形成理性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他们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他认为,家长应该在生活中对孩子接触和使用各种移动终端产品进行理性引导,减少和限制孩子在屏幕前的时间;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同时,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出台管理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小编认为,要自觉有效地防范“屏幕依赖症”,家长首先要理性看待电子产品及其服务。网络再发达,产品再先进,终是了解知识、获取信息的工具,而现实生活才是需要积极学习和融入的环境主体。以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最终将一无所得;迷恋工具而忽略主体,孩子的生活将失去方向。

拒绝绑架,回归自然

日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以105名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在每个教学日平均看4个半小时的屏幕。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让其中一半的孩子参加5天的自然和科学夏令营,其间不接触任何电子产品,其余孩子生活学习照常。5天后的测试结果发现,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描述各种表达情绪的图画和视频时,正确率提高了5%,没有参加夏令营的孩子答题正确率则没有变化。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电子设备屏幕前花费太多时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机会相对减少,而情商的培养和大脑的相关发育是要在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

无独有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实验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实验领导者、副教授殷飞和南京几位教育研究者共同举办了3期“不插电夏令营”,将数十名孩子带到农村大山中,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诵读,然后安排各项活动,比如玩泥巴、到地里除草、徒步跋涉、到水库游泳、义卖、给父母买礼品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免不了有矛盾,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摆脱了原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等到夏令营结束,孩子们回到家,父母纷纷反馈:“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在夏令营刚开始时,家长拜托老师帮孩子改善某些特定问题,比如迷恋电脑游戏、不会系鞋带等。殷飞发现,这些问题其实不存在。一个在家长眼中沉迷电脑游戏的男孩说:“我特别开心,终于不用打游戏了。”原来,他并不是喜欢打游戏,而是暑假里爸妈上班,他和爷爷奶奶也聊不到一起去,除了做作业,最有趣的事就是打游戏。到了户外,这个男孩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游戏,接触大自然。殷飞说:“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喜欢玩电脑游戏,实际上他们是在没有其他环境和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这个作为替代品。至于系鞋带,那个孩子10分钟就学会了。孩子说,以前之所以不会,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他机会尝试。”

参加“不插电夏令营”的经历之所以给孩子和家长以强烈的震撼,是因为它给孩子展示了真实的世界。殷飞说:“电子产品只是模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场景,模拟学习,系统并不完整。家长应该明白,电子产品只是教育的手段。更多的时候,应鼓励孩子进入社会的自然场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人与人交往的能力。”

小编认为,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始终淹没在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屏幕依赖症,家长们必须做出明确的抉择。改变之道,原则有三:其一,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改掉不良习惯其二,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认清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性质和作用,澄清模糊观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下决心摆脱屏幕依赖症其三,引导孩子融入现实生活是防范屏幕依赖症的不二法门。具体的,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耐心给孩子讲解过度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对身体健康和学习带来的危害。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突然把孩子隔离起来,这样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2. 如果有必要给孩子配置手机,那就购买最简单实用的,不能一味迎合孩子赶潮流的心理。要知道,手机的功能越强大,越容易让孩子上瘾。

3. 一旦发现孩子有屏幕依赖症的症状,要想办法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 和孩子做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对手机、电脑的利用上,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告知孩子如何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屏蔽,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