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睿是妈妈眼中的捣蛋鬼,任性,不听话,拖拉……总之经常惹得妈妈暴跳如雷。面对不听话、老闯祸的孩子,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对于还在成长期的孩子,他们生活经验不足,自控能力不强,还不会辨别是非对错,需要我们帮助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才会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教养、有能力、独立性强的人。
那么,爸爸妈妈要如何帮助孩子立规矩呢?
分清时间概念,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规则
镜头一 早餐时间,睿睿在慢吞吞地吃着碗里的面条,妈妈在旁边一再催促:“睿睿,快点儿!妈妈要迟到了!”睿睿却像没听到似的,一边玩着手指头一边吸着面条。
点评:拖延是很多孩子的共同毛病,这个习惯一定要改,否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性格形成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给孩子灌输时间观念很有必要。妈妈在给孩子订立关于时间方面的规矩时,注意尽量少用“马上”“快点儿”这种边界模糊的时间形容词,要明确清晰地告诉孩子几点钟应该做什么事,如“早上7:30要出门了”,否则宝宝上幼儿园会迟到,会被批评;妈妈上班也会迟到,扣了奖金就没有钱给宝宝买最新的变形金刚了。把拖拉的后果告诉孩子,而且后果要和宝宝的实际利益有关联,才能引起宝宝的重视。让良好的作息时间帮助宝宝了解时间,学会珍惜时间。
耐心指导,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镜头二 睿睿在客厅玩耍,积木、小汽车、绘本堆满了地板,爸爸看到后,气冲冲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呢?每次都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要吃饭了,快收拾好,听到没?”
点评:爸爸意在让睿睿养成爱收拾的习惯,让睿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这样大声嚷嚷、胡乱一通指挥,对睿睿没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在给孩子立规矩时,爸爸妈妈要以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事情应该怎么做,如玩完的积木玩具要放进收纳箱,不看的绘本放回书架上……第一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做好示范,等孩子积累了经验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大吼大叫只会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了威信。孩子做得好要记得给予鼓励和赞赏,尽量少用负面词语评价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耐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好。
及时纠正错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镜头三 妈妈带睿睿去明明家做客。睿睿和明明玩得可开心了,玩了一会儿积木,他们便打闹起来了,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碎了。妈妈忙向明明妈道歉,并批评睿睿说:“小淘气包,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点评:睿睿在明明家闯了祸,应该让睿睿向明明妈妈道歉,而不是妈妈的“回家再收拾”,因为孩子的长期记忆力比较差,回到家也许就忘了这件事了。孩子犯了错应该马上指出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立下的规矩也会失去约束力。我们平时总免不了要外出或去别人家,爸爸妈妈应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公共场所的设备也不能随意损坏,否则要赔偿。提前给孩子立下规矩,避免孩子因经验不足、能力笨拙而闯祸。
给孩子立规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规矩不是只是约束孩子的,爸爸妈妈也要遵守,因此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2.尽量给孩子树立简单易懂的规矩,信号要明确,如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走”;并把不遵守规矩的后果告诉孩子,让孩子易于遵守。
3.批评和惩罚要严厉及时,起到教育的效果,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4.不要用成年人的言行规矩来约束孩子,允许孩子的小淘气,避免扼杀孩子的活泼天性。
5.和孩子一起订立规矩,共同遵守。
6.相信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立规矩也要看年龄
0~2岁:2岁以内的宝宝只要平时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时间即可,让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不需要刻意告诉孩子必须怎样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3~6岁: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范围增大,行动能力变大,需要一定的规矩来约束,除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还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增强社会秩序感,增加与学习有关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