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具备的安全感来自于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帮助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与环境接触,扩大视野与提高认知能力,并最终走向独立。
然而,现实压力下很多父母不得不选择工作;即使有些父母一咬牙放弃工作,也经常会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更为普遍的一个情况是亲子关系呈现严重的父亲角色缺失。
职场妈妈白天要上班,能够陪孩子的只有下班回到家到孩子睡觉前、早上临出门前与周末的时间,所以,化零为整很重要。利用零星时间充分向孩子输出爱,方式有很多种:
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当孩子向妈妈寻求关注时,要积极反馈,哪怕是个简单的拥抱、亲吻和微笑都是向孩子传递“宝贝,妈妈爱你! ”的信息。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喜怒哀乐会通过行为、语言和表情等表现出来,妈妈要做个敏感的觉察者,分享孩子的快乐,带着理解、支持与鼓励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放下身份、忘记年龄,参与到亲子游戏中。
先搞定自己,再面对孩子。职场妈妈时常会无意识地把工作情绪带回家。孩子过度承受妈妈的压力,渐渐地会将妈妈的形象越推越远,所以,回家前先搞定自己的情绪。
相对而言,全职妈妈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但曾亲见这样的画面,一个4岁的孩子和年轻的妈妈并排坐在沙发上看成人情感剧,一坐一下午。妈妈说,孩子很“乖”,只要看电视就会很安静。妈妈又说:“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学少儿英语、练钢琴、学游泳、学国画……”
所谓的教育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塑造。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去玩、去探索、去结识更多的小伙伴,发展与提高自己的认知。
全职妈妈,利用你充分的时间,尽可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行为特点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他的天性和实际特征加以培养,让孩子成为孩子。
父亲角色缺失是中国家庭的显著特征。“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已经深入文化骨髓。对父亲的印象就像邻居家叔叔,不过偶尔逗玩一下而已。
父亲代表社会规则,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影响着与他人、与权威的关系。父亲是孩子的性别坐标,男孩在男性角色参与下成长,逐渐摸索出一套成为什么样男人的模式;女孩能够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并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父亲的融入才是成功的教育。在父爱疏离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失控的情绪;在严重缺乏父爱的孩子中,中学缀学率高出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人生只有一次,教育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港湾,让亲子时间更有质量,让孩子更独立、更完整地迈向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