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宝宝动手能力应从小培养

2014-12-24 14:34:51 出处:乖乖网 标签: 早教育儿 早教方式

16周大的时候,能把手放进嘴里吸指头。26周大,上下眼帘还打不开时,就能动眼睛了。胎宝宝的体动也有节奏,晚上次数会更频繁,白天次数会减少。14~16周大时,胎动最频繁,之后,胎儿体积增大,越来越不好动了,最后只好手抱在头上,紧贴子宫壁。胎宝宝的体动也要适应自己身体的成长而引起的“生存环境”变化。7周大的胎儿要想用手摸到嘴,必须从肩头处来举胳膊,因为那时他们的小胳膊还很短,不成形。几周后他们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胳膊肘弯曲了,因为那时胳膊已经长了很多。7周大时,使劲踢腿能让胎宝宝在羊水里翻跟头。到了第38周,因为空间不够,想踢腿时他们连腿都伸展不开了。

一个静止的物体,4个月以后开始可以够到一个移动的物体。这些能力的出现,大人很容易捕捉。但之前宝宝就已经具有够东西的意愿,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提供给我们这样的信息。这说明新的能力不是某天突然就出现了,而是有长期的“潜伏发展期”。这也说明,视觉感官“看到了一样东西”、“听到了一种声音”能引发“动手拿到”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为日后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体动让宝宝从小就学习“物理”

4个月大的宝宝仅能够到一个物体而已。几个月后,能握住、两手合作转动物体看看它的四面,再用手指头敲敲。这些动作让幼儿学到更多的有关物体的特性,比如质地、能发出的声音等,形成幼儿对每样物体更精确的感受。用手摆弄东西就是婴幼儿的“物理课”。研究发现,喜欢摸东西的宝宝对物体的立体感把握得更好,更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回想我女儿莉莉还是小宝宝时候的生活,脑中满是她捉握东西的形象:七八个月左右她拿着个空的易拉罐,左看右看、左捏右捏了二十几分钟;一张纸到了她手里必被撕开;收到礼物的包装纸竟然成了她的玩具,礼物则撂在一边。当然,当她再大些就是坐在厨房地上把米、面、豆子都倒腾一番。这种时刻,她的表情是好奇的、认真的、愉悦的,中间夹杂着突发的不解和激动。这和成人世界的人们欣赏音乐会、科学家做研究的性质是一致的。

体动让宝宝学会使用工具

宝宝越早学会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继而生活就越有趣、丰富,宝宝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宝宝大了后,工具可以是抽象的学习方法和资源;但在他们小的时候,工具应该是具体的、可以帮助宝宝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敲击?8个月大的宝宝,如果手中物体是硬的,桌面是硬的,他们会用一个敲另一个;但是,如果其中一个物体是软的,他们就不喜欢去敲击。他们从探索中发现了这个规律,便在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

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帮着够到东西?利用一个外界物体延长自己的身体是工具使用的一个重要步骤。10个月大的宝宝,会拿着棍子、钩子、耙子等把本来够不到的东西够过来,并且会根据要够的东西选择合适的工具。触摸、摆弄物品经验越丰富的宝宝越会使用工具。

什么工具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留下痕迹?手中拿着一样东西在另外一样东西上划来划去,就演变成日后拿着笔画画、写字的能力。

什么工具可以把食物舀起来放进嘴里?12个月以前的宝宝,使用工具的时候不会提前计划使用过程,而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9个多月的宝宝,拿起一把勺子,可能手抓的是勺头,不是勺把。当发现勺把不能舀东西后,就转手、转胳膊、把勺子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这些调整不见得总能解决问题,可是,就这样一次次地尝试,外加大人的一些指点,到了18个月,宝宝就知道该抓哪头、怎么抓、如何设计自己的伸手动作以便一次握勺成功。更有甚者,宝宝还会根据碗的开口大小、形状来灵活调整勺子的抓握方式。

记得我们上次说到的触觉的重要性吗?这种捉、握、摸的所谓小肌肉运动行为给宝宝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刺激,促进了身体感官的协调成长,提供了认知学习的宝贵机会。这些经历不仅让宝宝学到了“物理”,还让宝宝初步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我从女儿莉莉身上看到了这种早期生发的“物理”知识和探索乐趣如何一环扣一环地推动她日后的学习发展,直到她现在的初中学习:通过绘画展示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纸造出古希腊宫殿模型,用电池、木头设计出“电动马车”……类似的动手活动是她初中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