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3 父爱就应该拒绝鸡毛蒜皮?
女儿两岁时做了一个手术,手术协议上说了一大堆吓人的话,黄先生背着妻子签了字。签完后,自己背过身流眼泪,在妻子和女儿面前却又故作轻松。女儿做手术昏迷了两天,黄先生守在女儿床前,滴水未进。他激动地对医生说,只要能救女儿可以将自己的命献出来。女儿脱离危险了,黄先生默默离开,赶往工作岗位。女儿睁开眼没有看到满面憔悴的父亲,第一眼看到的是妈妈,她的小手拂过妈妈的脸,妈妈激动的泪滴落在女儿手上……
谈起这些,黄先生至今仍掩饰不住激动。他认为,父爱就应该如大山般稳健,如大海般深沉,是那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烈。对于平日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黄先生笑笑:“交给她妈吧!”
女儿3岁了,至今见了父亲都显得挺陌生。原因是爸爸很少陪在女儿身边,至于做游戏,讲故事之类的事情黄先生更不屑。有一次读绘本,读到小兔子米菲生病,爸爸妈妈一同去看望她,还给她带了礼物。女儿竟然问妈妈,我生病时爸爸来吗?妈妈给女儿讲了爸爸辛苦陪伴她的故事,女儿的脸上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儿说:“不对,是妈妈在陪我!”
问起黄先生听到这些是否心酸,他大度地摇摇头:“父亲的爱,就应该不求回报!女儿现在还小,我相信她长大后会懂。”
黄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绝对不是不负责任的父亲,该出手时一定出手,但是,他看不上日常生活中,一个大男人给予孩子鸡毛蒜皮式的琐碎的爱。
情景分析:父爱可以体现在生活细节上
黄先生说:“父母的爱,就应该不求回报!女儿现在还小,我相信她长大后会懂。”这样的话,存在着对父爱理解的误区。
首先,黄先生说的不求回报,只是暂时,而不是长久的。作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我们是强者,有着保护和照顾孩子的义务;作为男人,还有着外界更精彩的世界作为精神支撑,所以,孩子对父母表现得是否关心,是否亲密,在男性眼里似乎不那么重要。然而,随着孩子长大,随着父母的世界逐渐由外部的精彩转向家庭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开始关注孩子对自己的反应,开始希望与孩子有密切接触,开始希望他们尊重自己、关心自己……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绕不过的规律。别忘了,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以及尊重等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你想到有一天自己对孩子有强烈的心理需求时,是否还能说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呢?只不过是此时此刻,你不要求回报而已。
黄先生说的不求回报,更多地是依自己的付出为标准,指的是孩子回报给父母感谢、关心,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远不止这些。我们希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希望他们快乐、乐观、坚韧……而孩子的这些素质让父母感到骄傲、轻松,从这个意义来讲,希望孩子优秀,本身就是父母对教育的回报需求。
从以上两点来讲,不存在“不求回报的爱”。爱孩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需要体现在生活小事上,需要让孩子感觉到同时能读得懂,而千万不要将父爱理解成一种高高在上的“清高”。
爸爸自述:爸爸带你找勇气
主人公/豆豆爸爸,32岁,医生儿子/豆豆,5岁
我觉得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子比较大,这种素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会影响到他以后对世界的探索。
我是一名医生,工作很忙。但自从豆豆出生后,我会推掉工作之外的应酬,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多陪伴他。
比如豆豆几个月大的时候,表现得很胆小,抱他出门,他对外面的环境很谨慎,半天适应不过来。我觉得这可能是孩子先天的性格特征。于是,我在欣赏他谨慎性格的同时,也会加强他勇气方面的培养。
我不会像妈妈们那样抱着孩子扎堆儿聊天,也不会像有些爸爸貌似陪孩子,实际上在玩手机。我会全身心投入,抱着他去任何一个他指向的地方,一步步引导他去认识事物。比如,到了一棵大树旁,我会先告诉豆豆,这是大树,树干的颜色,树叶的状态等等,然后我伸出手去摸一摸树干,再鼓励豆豆也摸一摸。儿子开始时很小心,小手伸到一半就停下来。我继续给他示范,渐渐地,豆豆敢用一个手指去试,到后来,就会像我一样去摸大树了。现在豆豆5岁了,他保持着遇事先观察的习惯,同时也敢大胆探索。我想,后者是在我有意培养的基础上形成的。
豆豆3岁时,不知受了什么刺激,特别害怕黑夜,说外面有凶恶的大灰狼,有时还说有鬼。妻子受暗示性强,有时候,豆豆一紧张,她也跟着害怕,结果娘俩儿情绪互动,一到晚上,都不敢独自去卫生间。
要打消豆豆的恐惧,就必须扭转他对黑夜的看法。于是,每天晚上9点,当外面漆黑一片时,我带着豆豆一起出去玩。开始他说害怕,我拍拍胸脯说:“有老爸呢,你忘了老爸是大力士?”儿子点点头,放松多了。我故意拿上儿子的玩具枪,以便让他有一种安全感。
时值深秋,我带豆豆出去时,小区里已经很少有人影了。秋风扫动树叶沙沙作响,豆豆害怕。我平静地告诉他:“听,树叶在唱歌呢!”我同时也哼着歌,豆豆就不那么害怕了,还问我树叶为啥会唱歌。我告诉他,因为到了秋天,树叶都干枯了,落到地上,有风吹过时,就会和地面以及碰到的其他树叶摩擦出沙沙声。儿子开心地点点头。
我还给他讲月亮的故事,讲曾经有叔叔去过月球。“你猜猜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就此,我与儿子展开了一场饶有兴趣的探讨。豆豆小小年纪,对很多解释也许听不懂,但我的态度对他传达出一种观点:黑夜不可怕,黑夜里有很多好玩的事物。
渐渐地,儿子不再那么怕黑了。天气渐凉,我们不出去玩的时候,我会在家给他讲各种天文知识,还会讲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鱼在夜晚会变得特别漂亮,有些花也只有在夜晚才开放……
同时,我还告诉妻子不要用“黑暗”话题吓唬孩子,妻子虽然胆小,但是见到豆豆的进步,也觉得可喜,于是也很配合。
有一天,儿子对妻子说:“妈妈,你要不怕黑,有我保护你,还有星星和月亮也会保护我们”。我听了心里窃喜。
就这样,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豆豆就由对黑暗的恐惧,变得能够享受黑暗带来的宁静与乐趣了。做老爸的当然又欣喜又骄傲。妻子也感慨,这件事儿,还真得由我出面搞定。
由此我也得出一个观点:孩子的成长,爸爸绝对不能缺席。既然这个世界由男人女人组成,一个孩子的双亲由爸爸妈妈组成,那是有道理的。爸爸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无关紧要,其实,你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