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宝宝害怕小动物,缓解情绪有妙招

2014-12-02 16:23:11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育儿知识 家庭育儿 育儿问题

英国剑桥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动物能够有效提高宝宝的社交承受能力,同时也能带给宝宝较高的自尊感受。

宝宝和动物之间有着一种天生的联系,都是很可爱、很善良的。生活中,宝宝与动物和谐相处,不仅能激发宝宝的爱心、培养责任心,有助于宝宝对家庭、社会、自然的热爱,还能使宝宝在自言自语的沟通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其性格。

宝宝为何害怕小动物

宝宝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宝宝不愿意甚至害怕与动物接触,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性格内向,胆小敏感

这一类宝宝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家长的依赖性较高、交往能力比较差、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先天的性格因素使宝宝对动物毛茸茸的外形、夸张的动作、奇怪的声音产生害怕情绪,胆怯、退缩、无所适从,躲在家长怀里不敢与之接近,一副拒之千里之外的样子,更不用说和谐相处了。

对动物缺乏了解

宝宝年龄尚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还很窄,对各种动物的外形、结构、习性、生活环境等也不了解,不知道哪一类动物是温顺的、可以接近的,哪一类动物是具有攻击性的、要远离的。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动物相处,所以看到它们才会害怕。

受过动物的伤害

在宝宝的记忆中有被动物伤害过的经历,或是亲眼目睹过他人被动物伤害的场景,或者电视节目里播放的有关画面,会对宝宝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宝宝想当然地认为动物是凶猛可怕的。久而久之,宝宝对动物的害怕情绪就增强了。

模仿大人的行为

宝宝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而家长则是他们最经常接触到的、喜欢模仿的对象。在生活中,许多妈妈见到诸如老鼠、虫子、蜘蛛一类的动物时,往往会表现出尖叫、逃窜等夸张行为,而宝宝观察到类似行为后就会认为动物是恐怖的、不能接近的。家长的“榜样”作用会刺激宝宝去模仿害怕动物的行为。

家长的负面教导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宝宝说这样的话:“离它远点,脏!” “不能碰,会咬人的!” “你不听话外面的小狗就会把你叼走!”家长这种略带夸张的口吻甚至警告式的言语会给宝宝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动物非脏即猛,要远离它们。家长的这种负面教导不仅妨碍宝宝与小动物之间建立感情,还有可能扼杀宝宝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兴趣。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