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地,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的可靠桥梁。孩子全然地信赖成人(尤其是父母),没有丝毫的保留。唯其如此,一旦成人(尤其是父母)食言,对孩子来说,可不仅仅是失信这么简单……
无心之过,让孩子很受伤
朋友家有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某次,正巧赶上小男孩感冒。妈妈在家照顾了孩子两天。第三天,孩子的状况有所好转,加上单位有急事,妈妈便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照看,自己上班去了。
午休时,妈妈不放心,打电话回家询问情况。听到孩子依然发烧,妈妈很着急,当即答应马上回家。奶奶嘴快,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孩子自然很开心,满怀希望地期待妈妈回来。没想到外公很淡定,随后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孩子的状况尚好,如果单位有事忙,就不用那么着急回家了。
凑巧的是,那天单位还真是事情比较多也比较紧急,于是,妈妈决定先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再回家。我的这位朋友算是很懂孩子了,自然不会忘记叮嘱家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发生了令她后悔不迭的事。
那天回到家,孩子看到妈妈,一边喊着“找妈妈”,一边以惊恐的眼神看着妈妈,并躲避妈妈。当妈妈走向孩子,试图抱他时,孩子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妈妈看孩子不要自己,想先换好家居服再去安抚孩子。谁知,看到妈妈离开,孩子更恐慌了,一边喊着“要妈妈”,一边惶惶然追了过去。妈妈试图抱孩子,孩子又惊恐地逃离。如此反复多次,孩子才放下心中隔阂,接受了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
这位朋友已经考虑到孩子可能经受的考验,并尝试做了一些工作,即便如此,妈妈的无心之过依然让孩子很受伤。若这位朋友不懂孩子,她可能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叮嘱家人做思想工作,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孩子经受的打击就更为严重了。
不是你想逗,就可以逗孩子
上述事件的发生纯属偶然,或许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有意无意逗孩子,则是常有的事。
成人逗孩子,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吓唬孩子,以观察孩子的反应取乐。如:
“快叫阿姨,不叫阿姨,这玩具就不给你了。”
“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回家了。”
“表现不好,明天就把你放幼儿园,不接回家了。”
“快把好吃的给我吃点,要不我可要全部抢走了。”
成人逗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哄骗,最常见的是为了阻止孩子的某个行为,胡乱向他许诺,事后却不兑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