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攻击
指宝宝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冲突,并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宝宝只是努力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保护那些他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打架目的不是伤害别人,但结果却是如此。一般来说,5岁前宝宝的打架行为都属于这种攻击类型。
教育对策:这种攻击行为是宝宝的问题解决技能相对局限所致。当他容易产生这种原因的打架行为时,你要特别注意帮他丰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能。比如,教宝宝用协商、交换的方式换取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宝宝演习新的技能,或通过相关主题绘本来教育引导他。
敌意性攻击指有目的地伤害别人的一种行为。敌意性攻击一般源于一定的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或对武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推崇。虽然这种类型的攻击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更大。如果你经常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宝宝,或者经常任由他观看带有暴力镜头的节目,或者经常给他一些负性情绪体验,那么宝宝很可能习得敌意性攻击行为或者选择敌意性攻击来宣泄不良情绪。
教育对策:减少这种打架行为的关键在于父母需要改善教养环境。具体做法是:1.平时注意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一个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是平静的,是很难对别人产生敌意的。
2.教育宝宝少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方式,否则他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经常在家挨打的宝宝,很容易通过伤害小伙伴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3.少让宝宝接触带有暴力镜头的节目和图画书,以免是非判断力较差的宝宝盲目模仿。
TIPS:不绝对禁止宝宝打架,但要求宝宝遵守一定规则
事实上,打架行为防不胜防,大人的一味禁止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堵不如疏”的情况下,你不妨改变策略,不绝对禁止宝宝打架,但要教育他打架时遵守一定规则,并引导他在产生打架的念头前考虑这些规则,以达到最大限度减缓打架冲动、规避打架风险的目的:
能用其他方式解决(诸如协商、交换玩具等)的问题,就不用打架解决;
除非为了保护弱者或者正当防卫,不主动挑衅打架;
不打对方要害部位,如脸、裆部等,并学会自我保护;
不跟力量悬殊太大的人打架,包括远比自己弱小或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
尽量远离喜欢打架的小伙伴,以免自己受到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