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孩子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好,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妨碍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定型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养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困惑。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女儿一岁蹒跚学步的时候,针对摔倒要不要成人扶起来的问题,我和我妈有过分歧,以下是我们的不同观点。
我:孩子刚学走路摔倒很正常,不用马上去扶,先给孩子尝试爬起来的机会,如果实在不行,再去给予适当的帮助。
姥姥:孩子摔倒了,成人应该马上去扶,因为她根本就没能力爬起来。
我:孩子摔倒后,不给她尝试的机会的话,成人永远不会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爬起来,她自己也不了解什么时候能够独立站起来。久而久之,她如果摔倒了就只会趴在地上等着成人来扶。
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这一幕的发生:一次,宝宝摔倒了,她努力地想爬起来,可尝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我妈刚要起身去扶,只见小家伙自己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还爬到一把椅子旁边,然后居然扶着椅子,自己站起来了,之后还拍起了小手,为自己鼓掌。我们把那一刻当做她真正学会走路的开始。从那以后,宝宝每次摔倒都自己想办法爬起来。现在她3岁了,依然是摔倒后马上爬起来,并拍干净衣服上的土——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因此,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