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认知和评价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往往会成为语言,最终实现。谈到教育孩子的事,经常感到家长对孩子的暗示作用之大。良性的暗示有积极的意义,但运用得当一定是在家长把握好暗示的度,并且明了哪些该暗示、哪些只需付之一笑的基础上。负面暗示对孩子的伤害很有可能超出很多家长的预料,很多时候家长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给孩子不良暗示,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孩子“胆小”。
暗示是把双刃剑
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对孩子,我们要少评价,不贴标签,多给他正向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大多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都比较多,甚至可能有些泛滥。这种表扬或鼓励本身就是一种暗示,我们应该注意使用这种方式的相关情况,注意使用的场合、力度。
比如,当孩子画某个动物特别像时,我们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别太狠。如果太过,孩子可能会理解成画画就是要“画得像”,他会把能进全投放在“画得像”这一技能的提高上,而忽略画画本身。同样的道理,当孩子画得不像时,如果你说“画得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一当这个孩子没有能力画得像时,他可能会放弃画画。针对此事,如果在鼓励过程中向孩子传递他画得比过去好的信息,并且具体说明哪些地方比过去好,对孩子画画兴趣的培养更有益。
不给孩子贴标签
期待孩子有什么改变,就让我们先做到像孩子已经成为我们期待的人那样对待他。改变的不是孩子,是大人如何看待孩子的行为。
家庭成员统一对孩子的态度:多描述,少评价
提问:婆婆照顾我家小姑娘,有时她会当着孩子的面对旁人说:“她脾气很大,又霸道,没有保姆敢带她……”我觉得这祥不应该,又无可奈何。
乖乖网: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其实家长也是孩子的镜子。当我们评价孩子坏,脾气大,霸道,没人喜欢时,孩子从我们这面镜子看到的是一个自私、任性、孤僻的自己。家庭成员最好统一态度对孩子:多描述,少评价。父母尤其要保持警觉性和学习力,积极与其他家庭成员沟通,如果实在做不到,甚至可以考虑换人带娃。
不要以孩子现在的表现来预言他的未来
提问:小朋友淡定的性格急煞我这个老妈了!乐高课,积木比别人搭得慢很多,积木没了不跟老师说。玩具等被抢、游乐场排队被人插队都无所谓,他会不会以后长大没有进取心呀?
乖乖网: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重在杨长避短,而不是刻意改变。不要以现在孩子的表现去评价或预言他的未来,也许仅仅是他还没准备好。不要强迫孩子男敢、活泼。你越接纳孩子本来的性格,孩子越有勇气、信心和力量。
交换也是负面喑示,容易让孩子把焦点集中在外在刺激上
提问:当孩子不配合时,向孩子提出交换条件是否恰当?比如设立规矩:只有不闹不耍赖才能出去玩,如果哭闹了就马上回家。
乖乖网:这是制造而不是解决问题。拿条件交换首先意味着你对孩子缺乏信心和信任,这就是负面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也容易让孩子把焦点集中在外在条件的刺激上,而驭代内在动力,阻碍其对做事动机和目的的明晰。多数情况下,如果父母最终妥协,那不如开始就接纳。少数必须拒绝的,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