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看上去不饿,医生诊断身体也没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点:别担心。第二点:千万别逼孩子接着吃。他过一会儿一定会饿的。
食物对孩子的心理意义
我觉得说到容易做到难,于是话题又转入了一个和孩子无关的主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只是激发了母亲原本早已存在的焦虑而已。同时,母亲的过度关注也引发了孩子的焦虑,于是焦虑代代相传……
对于年长些的孩子呢?原因很相似。通常无躯体疾病的厌食多少和过度保护有关:过多的关心,被过多的爱包围,或者为了回避危险而处处禁止,处处小心(有些所谓的危险真的不值一提)。这一切都被孩子解读为“对个人世界的真正侵扰”,会让他们感觉异常不安和烦恼。孩子通常喜欢照顾者的关心,但当过度时——可惜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关心就变成了侵扰。4岁,6岁的孩子刚经历过和母亲融合的岁月,现在,他们必须竭尽全力从和母亲的纠缠中走出来,从一切威胁自己完整性的事物中走出来。他们当然要拒绝食物,食物记载着融合,象征着侵扰(食物入嘴象征着一个外在世界的物体进入体内),他们必须将其拒之门外。此时,让孩子不厌食的任务就很复杂了,父母需要在行为和策略上加以调整:相处中需要让孩子感觉自由,少控制——注意,对孩子来说,保护意味着控制。
孩子遇到人生第一个难题时出现的厌食属于一个特例。经典的场景就是入托儿所或者入小学。这种情况下找到厌食的原因并不难。我觉得每个母亲都会立即意识到该怎么做。对的,父母需要保护他们,但保护也有附加条件,给予适合他们年龄的保护,千万别用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样会让他们的心理发展倒退。母亲(父亲也一样)应该和他们谈谈,试图去理解他们已经做出怎样的努力去忍受新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当然,和老师的沟通也很必要。再给父母一个建议:别让孩子把挫折体验和厌食联系到一起,什么也别说,第一个问题一过去,厌食自然会消失。
有点贪食的孩子,问题则更严重些,可能得再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现在我只能说这一般不是家庭和母亲的过度焦虑造成的(有时候焦虑也是其中一个成因),而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问题和争斗,更多的来自一种“爱的剥夺感”。不幸的是贪食症(此类行为的学名)经过广泛的宣传,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象征着“爱与食物”的关系,也就是说,食物在象征层面取代了爱。另一种贪食现象是源自幼时的习惯,来自被家庭过度珍视,过度提供食物的幼年体验,这种体验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对食物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成年。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害,对心理的成长也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