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对宝宝来说,成长在于运动

2014-08-26 16:17:3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运动宝宝

我12岁的女儿有一张最喜欢的自己幼儿时的照片。照片上她趴在白色的沙发上,做俯卧撑状,小脸贴在一个红色的软垫上,看那身体姿势,她是想把头保持仰起的状态,但是头一次次仰起来又掉下去。我想现在的她喜欢的是看到自己曾经经历过那种“幼稚”的挣扎。我的美好记忆里多是她动起来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试图从桌子旁走到床边,变换各种姿势来上下家里唯一的一个台阶,我跟在她后面看她精神奕奕地爬楼梯……生命在于运动。

身体移动,是怎样丰富宝宝的世界的?

身体移动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包括平均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站、12个月会走。像任何能力一样,它们出现的早晚在宝宝中会有差异。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Karen Adolph的团队通过非常精细、高科技的研究手段,来研究宝宝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移动经历。他们发现,小宝宝们每天的运动量都很大:美国宝宝平均一天走9000步,这相当于29个橄榄球场的总长度;他们会接触十几个不同质地的室内、室外台面,而每个台面有不同的摩擦力,硬度,质地;宝宝们会去家里的每一个房间,上下很多台阶、斜坡;跌倒对他们来说是常事,平均每小时有15次,但是,他们很少摔得很厉害或摔伤——每个月不足一次;到了12个月大时,宝宝已经经历了11万次47种不同的体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热衷于行动,很为自己刚掌握的技巧激励着,虽然走得不好,但要去某个地方,还是宁愿走着去!下面就要讲到,身体移动,是怎样丰富宝宝的世界的。

调整体动

宝宝说:每掌握一个新动作,我都要学习。

宝宝每掌握一个新的动作都牵扯到学习。拿平衡感作例子:宝宝在坐得很稳时学会了在坐的状态下保持平衡;开始爬的时候要重新学习平衡,因为平衡重心转移到了手腕;刚会走的时候又要学习如何保持平衡,因为平衡重心转移到了脚腕;需要手上拿着东西走路的时候,又要学习如何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在一次次的调整中,他学到了行动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调整。

独立意识

宝宝说:身体和思想我都要独立。

宝宝的爬行让他们第一次有机会由着自己的意愿拉开和大人的距离。一个宝宝东爬西爬,当他看到别人和物体不会跟着自己移动时,就形成了更加现实的空间感。这也包括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独立的,从而在1岁半左右时产生基本的“独立个体”的意识。

因为在身体上和大人分开了,宝宝也产生了更独立的想法,比如非想爬去一个地方、非想拿到一样东西等等,就会显得执拗、不听话。

感情世界

宝宝说:妈妈,出去探险的我需要一个“安全港”。

身体移动让宝宝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随着宝宝视野开阔,他们的目标就多了。能达到目标时他们就开心,达不到目标时他们就会着急。研究发现,很多家长都在宝宝1岁半左右时开始观察到他们有小脾气了。

在能爬之前,宝宝在哪儿、和大人之间的距离多远,是由大人控制的;宝宝能爬以后,开始在这些事情上有了发言权,和大人的关系就复杂了很多。喜欢宝宝依恋在身旁的家长产生了失落感;不太懂宝宝为什么要东爬西爬、摸这摸那的家长常常生气;没有合理干预宝宝行动手段的家长会干着急……不少家长说这是从宝宝出生后第一次生宝宝的气,有些大人就是从这时起开始打宝宝。

而对宝宝来说,能爬离大人去探索世界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越要去探险时,他们越是忐忑不安。爬离开大人的宝宝会频繁回头看大人是否还在、脸色如何,大人要离开时会把大人抓得更紧。而正是因为宝宝要去独立探险了,大人才有机会去扮演宝宝成长中最重要、最正面的角色——安全港湾。只有当宝宝被外界吸引时,这个港湾才显得重要。因为对于一艘不需要到海上航行的船,港湾是没有意义的。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