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家长要耐心地等待孩子适应幼儿园,同时与幼儿园沟通,建议幼儿园派一个专门的老师与孩子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关系,无论这个老师做什么都把孩子带在身边。
妈妈要考虑减少工作时间,规定好睡前讲故事的数量,讲完了不要和孩子说话,不要要求孩子快点睡,只需要慢慢让孩子放松下来,孩子就会很快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
4、不好好吃饭
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不属于器质性的问题,那么大多是由于家长总是要求孩子多吃一点饭而造成的心理性厌食。
由于家长太重视孩子的吃饭,在孩子没有产生吃饭愿望的时候,强行逼迫孩子吃饭,在孩子看电视、玩耍时随时将饭塞进孩子嘴里。
孩子不是自主地吃饭,大脑没有产生接受食物的信息,口腔就不能产生敏锐的味觉,消化系统也不分泌消化食物的液体。
这样看上去,食物被塞进孩子的肚子,实际上不能被孩子吸收。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吃饭时感受不到吃饭的快感,尝不出食物的味道。食物在胃中不能消化,又造成胃部的不适,时间长了,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就更不愿意吃饭了。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停止逼迫孩子吃饭的行为,等孩子饿了,让他自己吃,饥饿的感觉会使孩子体会到吃饭的快感。
吃饭时,要规定好吃饭的规则,如不能边玩边吃,必须与家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如果孩子非要看电视,或非要玩,可以让他选择是否放弃吃饭。
如果孩子放弃,不要指责他,吃完后平静地将饭菜收起来,将零食也收好,在下一顿饭之前,不给他其他食物。
做父母的这时要忍着对孩子的心疼,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吃饭时不要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介绍饭菜的美味,不要强迫孩子吃固定的分量,不要喂孩子吃饭。
如果孩子吃饭太慢,估计孩子快吃饱了,就平静地收碗,不要说什么。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恢复良好的吃饭习惯。
5、交友的困惑
如果孩子表示幼儿园谁不和他玩儿了,这时孩子看上去会非常可怜,有时会对家长哭诉,表示不愿意上幼儿园了。
大多数家长在这时都会将孩子的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感到愤愤不平,其实,这正是孩子友谊成长的开始。由于他们没有建构友谊的经验,也没有经历过交友,不知道朋友的交往本来就是有聚有散的。
将家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分开,是孩子需要认知的课题。
上幼儿园可以平等地与小朋友互动,在一个平等互动的关系之下,承受孩子应该承受的冲突,才会使孩子成长。
所以说,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的,是一个良好的成长机会。
家长一方面要与孩子共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那个小朋友及其家长一起到家里来玩。
同一班级里的小朋友的家庭互相联谊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使成人交流育儿经验,又可以使孩子找到如兄弟姐妹般的朋友。
6、当孩子失意时
回家后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抢他的东西。这也是孩子在他的社会群体中应该遇到的正常问题,很多家长对这一问题比较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
家长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长期地被一个孩子控制和欺压,就要找老师沟通,让老师设法将这两个孩子分开,并为受欺负的孩子重新建立一个朋友群体。
如果孩子虽然感到不舒服,但仍然喜欢和那个控制他的孩子在一起,老师和家长就要共同努力,唤起那个孩子对其他孩子的关爱,采取更人道的态度对待他的"随从"。
这时,家长在家里需要和孩子共情,可以说:小朋友打了你,你一定很生气,小朋友抢你的东西,你一定很想把自己的东西要回来,要不回来的话,会非常想念你的东西。
先把孩子由事件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遣掉,再去想办法背着孩子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帮助孩子把被别人抢走的东西要回来,与那个打他的孩子交朋友,或把那个习惯性打人的孩子与这个被打的孩子隔开。
最不合适的做法,是将孩子被打的情况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这样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使他变得更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