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个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流向它们宿命的终点。我是焦灼的……你能想象吗?一个孩子花了好多年的工夫拼命想把死亡推开。她当然推不开……她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了;但是,她仍在寻找一个理由,她想赋予死亡一点儿真正的意义。
作者对死亡的困惑及人生意义的探求,是每一个儿童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切绚烂和隐晦都烟消云散,对每个人来说,这就是死亡,是"去",是"失"。死亡确实是一件能够盖住所有人的斗篷,从情感上来说,我们谁也不喜欢;但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得承认它的公正性,承认它的力量和简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并应该重视、思考,讨论死亡问题。而对儿童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则更为深远。
帮助儿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儿童会亲身经历如长辈和宠物等的死亡;会通过各种媒介获知关于死亡的信息;会在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等作品中接触到关于死亡的描写……所有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恐惧和焦虑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和儿童坦率地讨论死亡,有助于消解儿童不必要的精神恐惧。
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过有意义的生活。"死"是"生"的必然归宿,向"死"而"生"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既要引导儿童认识死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存技巧,追求人生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从知行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前的死亡教育,涉及生物、社会文化、经济法律、道德伦理、价值等多个层面。但无论内容有多宽泛,死亡教育均应从认知、行为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认知层面,首先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
南京市少工委曾对南京市1068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停止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小学生占60.30%,刚过六成。而近三成(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散,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有1.87%的小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