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只要宝宝一哭闹,爸爸妈妈们恨不得立马妥协宝宝的所有要求,其实延迟满足一下宝宝,不但能锻炼他的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亲子之间的沟通能力呢。
妈妈!我要抱抱!
3个月的宝宝正躺在自己的床上,这边刚刚一哭,妈妈就赶快检查宝宝的尿布,只发现有一点点湿,因为害怕宝宝不舒服,所以赶紧换了一片新尿布。可是,宝宝的哭声仍旧没有停歇,妈妈心想,难道是肚子饿了?转念又一想,不对呀,刚喝完奶才1个多小时,大概还要再过两个小时才是喝奶时间,那么,就喂他喝点水好了。没想到,奶瓶刚塞进宝宝嘴里,他吸了没两下就不吸了,还是继续哭。这可让妈妈有点烦,渐渐快要失去耐心了,忍不住对着宝宝说:“也帮你换尿布了,水也喂过了,为什么你还一直哭呢?你可快要折腾死我了,你到底想怎么样呀?”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赶快换尿布、泡奶!
妈妈:都弄好了,你为什么还一直哭?
妈妈:宝宝哭了!
妈妈:妈妈来了,先抱抱哦。
妈妈:先帮你换尿布,等会再泡奶……
宝宝:咯咯咯……
很多时候妈妈都急着去满足宝宝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宝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宝宝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除了喝奶,宝宝有时只是想要妈妈抱抱他,但妈妈一听到哭声,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换尿布、泡奶和喂奶,导致宝宝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只好继续哭。
在宝宝哭的时候,如果妈妈能够先抱起宝宝,看着他,逗一逗,摸一摸,让彼此之间的眼神有了交流,这样宝宝敏感的触觉就得到了妈妈的拥抱与安抚。等宝宝有了更多安全感之后,再告诉他“等会儿要换尿布、再泡奶给你喝,你要乖乖的”等。即使宝宝的生理需求被延缓满足,但是先前的拥抱已安抚了他不安的情绪,所以,就算过一会儿还要等妈妈泡奶,也将是一段甜蜜的等待时光,因为妈妈兼顾了宝宝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妈妈!我要自己来
宝宝9个月大,正是喜欢满地爬的时候,每次发现新玩意儿,就会兴奋地用手往物品所在处一指,不久,人就已经爬到东西旁边了。不过,妈妈总怕宝宝在地上爬弄得脏兮兮的,只要看到宝宝的手往哪里一指,她很快就把东西拿给宝宝,可是宝宝总是一直摇头、挥手,有时还烦躁地哭闹起来,即使安抚也没用。几次下来,妈妈觉得好累,她不知道是自己拿错了物品(因为宝宝手指的地方常常不只有一样东西),还是因为没让宝宝爬,结果导致宝宝不高兴了……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给你玩!
妈妈:已经拿给你了,为什么还要哭?
妈妈:你要什么?妈妈帮你拿!
妈妈:是不是这个呀?
宝宝:(摇头)
妈妈:是这个吗?
宝宝:嘻嘻嘻……
随着宝宝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本领越来越大,不只会用哭声,还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需求。不过,这时也更需要妈妈用口语方式来帮宝宝解读,以确认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虽然宝宝还不会说,但已懂得大人的语意。因此,妈妈不用急着把东西拿给宝宝,可以先和宝宝确认他所指的物品是什么,比如宝宝指着球,妈妈便问:“你是不是要玩球?”如果宝宝摇头,再继续逐一与宝宝确认,等到宝宝点头时,再继续进行下面的对话,如“妈妈帮你把球拿来,你要跟妈妈说谢谢”。在宝宝说“谢谢”时,妈妈做出点头的动作,让宝宝照着做,然后才把球交给宝宝。
根据大人的反应与表达,宝宝会明白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接受。与此同时,也要让宝宝学习需求被满足后应报以礼貌的反馈。由于年龄还小的宝宝不会说谢谢,因此,妈妈在说“谢谢”时可以加上点头的动作,让宝宝将“谢谢”与点头的动作连结起来,并习惯这种回应方式。这样,等到宝宝具备语言能力时,自然就养成了说“谢谢”的习惯。
及时满足宝宝,未必是好事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明明已经帮孩子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他还不满足?”之所以出现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情形,多半是因为宝宝并不喜欢父母的反馈方式,比如往往还没等孩子表达完毕,父母就兴冲冲给了宝宝自认为最好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反馈方式,宝宝在小时候虽然会被迫接受,但是长大后却很可能爱理不理。还有些性情急躁的宝宝,更可能稍不顺心就出现极大的情绪反应,进而让亲子关系一再出现拉扯与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