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招应对出牙症状
出牙虽是一个生理过程,但仍会带来一些不适感,如流涎、发烧、牙龈不适(包括肿、胀、痛、痒等)、牙床出血等,尤其是较为敏感的宝宝,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如何应对呢?
1.流口水、咳嗽。
宝宝出牙前2个月左右,大多会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仔细查看宝宝口腔,可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有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过多的口水可能会使宝宝出现反胃或咳嗽,但较轻。不必特殊处理,做好卫生即可。
2.发烧。
见于出牙困难、牙龈肿得较厉害的宝宝,热度不会很高,物理降温(如温热水擦浴、冰敷等)即能解决问题。如果热度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百服宁、泰诺等退烧药物
3.疼痛。
由出牙过程中牙床发炎所致,尤其是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较为明显。可给宝宝一些能咀嚼的东西,如磨牙器或湿毛巾,并喂点凉食。
也可按摩宝宝的牙床,做法是:宝爸宝妈把手洗干净,用手指轻而稳地摩擦宝宝牙床。
4.牙床出血,形成一个瘀青色的肉瘤。
可用冷敷法,降低疼痛并加速出血的吸收。
5.睡眠不安。
长牙不分白天黑夜,故不适感可影响宝宝睡眠,导致宝宝睡不踏实甚至出现烦躁情绪,多见于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此时可参照疼痛的处理方法。
6.啃咬。
宝宝出牙过程中可能一反常态,爱啃咬,目的是想借啃咬的力量,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以缓解胀痛感。父母不妨迎合宝宝的需求,给予咬牙胶、磨牙棒、安抚奶嘴等作为啃咬物。还可自作磨牙棒,如胡萝卜磨牙棒(将新鲜胡萝卜洗净,刨去外皮,切成食指粗细,隔水蒸至外软内硬的程度,不加调料)、香菇磨牙饼(香菇去除根蒂,保留顶盖,加水煮熟即可。小宝宝最好用新鲜香菇,稍大些可改用水发香菇,更耐嚼)、啃咬巾(消过毒的全棉小手巾)等让宝宝啃咬。
啃咬时要注意,要在宝宝坐立并有大人在旁看护时啃咬,以免宝宝发生危险。
特别提醒:
1.牙齿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多数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少数不适感也会在牙齿萌出后好转或消失,父母大可不必紧张。
2.出牙期间宝宝可能出现其他健康问题,如腹泻、发高烧、鼻塞、身体皮疹、呕吐等,不要轻易地一概归咎于出牙,应及时看医生弄清情况,并分别予以处置。举例:如果宝宝出现拉耳朵、摩擦脸等动作,既要考虑到出牙疼痛可能沿着神经传到耳朵及颚部,尤其是长臼齿时,还要想到耳朵是否受到感染(如中耳炎),分辩不清时最好看医生。
全方位保护恒牙
当宝宝长到6岁左右,乳牙无论数目、大小还是咀嚼力量,都开始适应不了长大了的颌骨和增强了的咀嚼力,便陆续发生生理性脱落,代之以恒牙出现,这意味着宝宝进入了牙齿发育的新时期——换牙期。
与乳牙相比较,恒牙更需要保护,因为它将伴随宝宝一生。保护恒牙需抓住以下几点:
1.纠正毁牙习惯。
宝宝在换牙期容易做一些习惯动作,可给牙齿带来伤害,如乱舔舌头、咬嘴唇、偏侧咀嚼、不良睡眠习惯、乱剔牙等应及时纠正。
2.注意观察宝宝出牙情况,并酌情处理。
恒牙萌出困难、乳牙晚脱、六龄牙龋坏、最后一颗乳磨牙过早丧失等,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3.善待即将下岗的乳牙。
如乳牙虽已松动但尚未脱落,不宜自行去摇落它,最好到医院拔除,否则易引起创口感染;如果到了换牙期乳牙仍不“下岗”,以致新旧牙并存,造成相互重叠,应及时拔掉乳牙,为恒牙的发育腾出空间。
4.不要伤害“虎牙”。
“虎牙”即尖牙,尖牙是全口牙中牙根最长、最粗壮的一颗牙齿,它撕裂食物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牙齿所不能替代的,故不得伤害。若需矫正,医生也是通过拔除第一或第二双尖牙达到矫治目的,不能伤及尖牙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