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宝宝“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2016-04-24 15:53:4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护理 家庭育儿

在育儿的过程中,爸妈们难免有时会为宝宝的某些行为而烦恼,甚至束手无策。此时,大多数爸妈并不会去深究宝宝行为背后隐藏的故事。宝宝的行为都是受其心理活动驱使的,只有读懂了宝宝的心理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宝宝行为的动机,并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也可以避免亲子间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案例1:恶作剧 

如果您的宝宝把醋和可乐混在一起,您会怎样?是无可奈何地苦笑,还是大声严厉地斥责?抑或是惊叹孩子有如此的想象力? 

恶作剧行为的背后 

像这种恶作剧的行为,在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看来,是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据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因为恶作剧的行为并非从天而降,需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需要动脑筋,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当宝宝恶作剧时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不要盲目地批评甚至惩罚,那样会扼杀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孩子的这种积极探索表示肯定,而后因势利导,将其爱动脑筋的积极性迁移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案例2:“破坏”行为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幼儿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件玩具,他玩一会儿后便将其拆开或砸坏。这些“破坏”行为很令父母苦恼。 

“破坏”行为的背后 

其实,在“破坏”行为的背后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是孩子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前者常常表现为,无论是什么东西,孩子都要拿起来放进嘴里尝尝。而上述案例中的“破坏”行为则属于手的探索,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手揭开陌生事物之谜,也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当宝宝“破坏”时 

父母应尽量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主动帮助孩子满足其探索的需要。比如,在孩子拆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帮助,同时给予讲解,这样不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也可以减少“破坏事件”的发生。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