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早教班上不上,看了不纠结!

2015-09-10 16:41:5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早教知识 宝宝早教 早教

"早教"话题避无可避:

在教养之前,喂养是基础,身体健康是基础。

在教养之前,运动发展和心智发育是基础。

在教养之前,早期的安全依恋是基础。

在教养之前,亲子关系和正确对待是基础。

没有关系,谈何联接;没有基础,谈何教养。

早教班上不上,看了不纠结!

努力而用心的妈妈,该用心打好这些基础,然后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大到会走会跑了,活动范围拓宽了;大到吃喝拉撒规律了,不用去焦虑奶量和进食了;大到会表达需求了,喜欢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了……总之,当"喂养"已不在话下,当"教养"摆在面前,则会避无可避地面对"早教"话题。

"早教"是什么?

如果"早教"这个概念,指的是以思维训练、大脑开发、记忆力、知识类学习为目的的"早期学习教育",我认为大可不必。

以德国为例的西方国家是禁止学前教育的,他们认为这会扼杀人的创造力,他们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这点我很认同。而同时,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一代代却都是从小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这其实也没错,我们很多优秀的同胞能竞争过西方人就是因为从小头悬梁锥刺股,甚至我们自己也有受益。

所以我们不去过多讨论和评判东西方教育差异,此刻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仅仅想要他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要被扼杀创造力,不用去背"必胜诀"——至少在学龄前,就不要去学这学那了。

而如果"早教"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些早教机构的课程(当然,"课程"这个词语像"学习",但不应该是"学习")和亲子活动,俗称"早教课",我认为是可以去上的。当然前提是这个早教机构是正规而安全的,课程是非"学习类"的,绝非"早期学习教育"的形式和目的。

所以,"早教课"可以上,但"早期学习教育"还是不要了吧。

上"早教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只有一个:发展社交。别无其他。

孩子的智力是随着动作发展的;孩子的心智是随着游戏发展的;孩子的社交是随着共同游戏与参与互动发展的;而孩子的人格发展跟社交密不可分。

孩子的社交,主要指的是与其他孩子的社交,不是与家庭成员的社交,也不是与其他孩子家长或者其他大人的社交。

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那可能会好一些。但也是不够,你确定你不断过去调解、安排、命令或主持公道,真的有利于他们社交?还是你要求"大的让着小的"更利于他们社交?

你说你没有把孩子圈在家里,你天天带他出去玩呢。你确定推着孩子公园散步两小时是社交?还是中途你见了熟人把孩子推车摆旁边聊了一小时的天,算是孩子的社交?呼吸了新鲜空气、看了花花草草其实很好,但没有社交。

你经常带孩子参与成年人的社交,比如朋友聚会,孩子在几个小时内只能听你们聊天、中途捣个乱被你安抚一下再接着无聊下去就是他的社交?或者间或有人逗他一下,他再表演个"笑一个""再见一下"就是社交?

你带孩子去了室内、软地板、安全的游乐设施(请让孩子远离小区成人健身器材),他在你视线内滑滑梯、爬上爬下,那里有很多小孩都在玩,这种形式其实很不错,对运动和社交都是有益的。但如果更多时候你亦步亦趋拽着,他一跟别的孩子接触冲突你就去抱开拉开,那还是欠缺社交。

你带孩子在社区小花园玩耍,让他跑跳、玩玩具,其实也很不错,而且满院子也有很多孩子,但你发现孩子大多时候还是自己玩或者只跟你玩,偶有跟其他孩子接触,你又马上为避免他们争抢冲突摔倒伤害而制止、命令、调节、隔离,他其实还是"换了个地方跟你玩、跟自己玩",也是缺乏社交。

我们小区有个妈妈群,孩子都差不多大,我们经常一起玩,不但在楼下的室内游乐园、院里的小花园几乎天天碰面,而且还经常组织活动,这些都对孩子的社交发展是有益的。不过由于带养方式、带养习惯和个体差异,社交状况依然不同。

有一次柔柔妈妈带了个彩虹伞来院里叫上所有的孩子和家长一起玩,但有两个孩子始终抱着自家大人的腿不肯过来(不是认生,他们都认识,而且当时那两个孩子也已过了依恋/认生的敏感期)。后来其中一个妈妈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去上了早教课,很快孩子就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了,而没做什么改变的那一个,状况依旧。

所以,就是社交。上早教课的目的就是社交。

除此之外,请不要对早教课抱其他太多目的——若觉得孩子只有去了以后"认真投入、学些东西",这样你的钱和时间才"花的值,没白上"的话,你和孩子都会很累很失望。

如何选择"早教课"?

早教机构会告诉你越早上早教课越好,但我依然认为会走路之前的孩子,他的环境还没拓宽,他更多需要建立安全依恋,所以还是以亲子互动陪伴为主,不用去上早教课。

所以差不多一岁以后,环境探索拓宽,与外界互动增强,社交需求开始强烈,这时候再考虑早教吧。

至于早教机构的选择,是要正规、科学、安全、好口碑的;早教课的内容,是要游戏的、动态的、欢乐的;最主要,它的内容设计须符合各个阶段孩子的敏感期。

比如,一岁半前,孩子更多是自己玩或者跟家长玩,即便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其实也是各玩各的,这时候的社交,就要引导度过"分离焦虑",培养独立性。也就是即便他是和别的孩子一起"各玩各的",但也要脱离只要家长陪着玩的模式,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离他远点,不要说话不要干涉。

所以这个阶段的早教课程,要有培养独立性、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努力完成的内容,要有"分离"内容,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内容,同时要有感统训练。

一岁半到两岁半,孩子们之间互动频繁起来,但大多是以"推""拽""抢"为主,肢体冲突会很明显,这对他们而言是正常的,不是真的打架,这是他们交往的一种方式,除非严重或有伤害性,家长也不要干涉。

所以这个阶段的内容,需要有让他们通过正当途径发泄"上肢力量"与"能力挑战"的内容、同时要锻炼孩子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内容。

两岁半到小班,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有"合作"意识,对规则秩序比较敏感,故意尝试破坏规则的意愿也很明显,那么早教课就得有挑战性、自律性、规则训练和合作互助的一些环节。

除此之外,还要看内容是不是"运动类"多一些,因为这些更符合孩子天性,也能训练平衡性与协调性;"想象力"多一些,孩子的天性中本来就具备发现简单物体的多种用途和玩法的能力;如果是音乐类,更多是让孩子感受音乐之美,节奏之美,用音乐与身体来表达快乐;如果是艺术类,它更多是激发想象力,而不是追求完美的作品。

所以,如果一个早教机构的课程,能具备这些,那就可以考虑上。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