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错误观点和分析:
1、输液比吃药康复得更快。
分析:合理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静脉输液是代替或弥补经口液体摄入的不足和作为静脉用药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补充体液,由输入的药物成分决定。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虽然药效发挥得更快,但如药物有不良反应也会显现得更快、更严重,且因输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导致各种输液反应,比如滴速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
正确做法:家长应秉着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水的原则,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宝宝也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2、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能提高抵抗力,退烧药有副作用,无论烧多高,只用物理降温。
分析: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出现略高于正常人体的体温时(37.5℃-38.5℃),人体可表现出更好的抗感染防御机能。但是发烧会让人感觉不适,要尽可能减少不适感,且婴幼儿要防止高热惊厥。
正确做法:原则上,腋温低于38.5°,物理降温;腋温38.5°以上,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降温同时勿忘补水。
3、小宝宝容易咳成肺炎,一定要镇咳。
分析:咳嗽是人体的生理性保护机制,是自行清除呼吸道黏液的唯一办法,婴幼儿咳嗽反射能力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如果给予强力止咳,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呼吸道,将加重病情可能引发并发症。
正确做法:轻微的咳嗽,不主张给小宝宝镇咳,建议多给宝宝拍背有助痰咳出。
4、感冒初期使用抗生素。
分析:普通感冒90%以上是病毒感染导致的,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需1周左右。杀病毒药物有很强的毒性,如非严重病毒感染,是不采用杀病毒治疗的;抗生素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但对病毒无效。
正确做法:通常说的感冒药只有缓解和控制症状的作用,如果针对症状用药,最好选用专门针对某一症状的药(如发烧、流涕、鼻塞、咳嗽……)。
5、腹泻的孩子须禁食,母乳和奶粉都要停掉。
分析:腹泻时禁食的策略并不科学,尤其对非感染性腹泻的宝宝而言,如实行禁食,可致饥饿状态下肠蠕动增加,反而加重腹泻。
正确做法:轻度腹泻时可继续进食,特别注意补充液体,预防脱水,腹泻期间可给宝宝选择稀饭、烂面条等相对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蛋白高脂肪及油腻。小婴儿,轻度腹泻可继续喝母乳或将配方奶稀释;严重腹泻时,位于肠道粘膜上的一种消化奶制品中乳糖的"乳糖酶"会大量遭受破坏,造成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将进一步加重腹泻,医生会酌情建议是否暂停配方奶粉和母乳,改用不含乳糖的"腹泻奶粉",一般1-2周后腹泻好转可逐渐转为原有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患儿也可以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外源性乳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