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考得好不能骄傲,打针要勇敢,不要怕疼,老师批评了要虚心接受,见到人要打招呼.....我们受到很多“鼓励”,但是父母很少教会我们“情绪诚实”,我考得好很开心,我打针很害怕,老师批评了很难受,见到生人我很不自在.....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情绪表达不出来,要不就是压抑自己,要不就是以大人看不懂的方式对抗;长大后,我们会担心因为自由表达了自己的感觉,想法,质疑和观点,而被拒绝或被惩罚,对待父母报喜不报忧,不敢自由地做自己。
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情绪的方式,基本就是我们自己长大后对待自己,对待我们孩子的方式。我们很多时候不敢承认与面对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觉。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常常为他加油鼓劲,却很少蹲下来,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当孩子带来挑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承认与接受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的感觉没有错,你有这些情绪很正常。事实上,当孩子得到理解,认可,他的心里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那他就会打开心扉,更愿意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豆豆四岁多时练了一段时间跆拳道,一天换了一个代班的教练,那个教练整堂课都特别兴奋,看到练不好的孩子,就抓出来单独教,并不是惩罚,却是豆豆最怕的事情。他有很强的本领混在一大堆人里自娱自乐,但一旦成为焦点,就会不知所措。教练没发现这一点,她就是把豆豆当成重点扶持对象了,每个动作都特别关注他。我看得出来,尽管豆豆没有排斥,但他不喜欢。
下课后,明显的感觉到他没有以往的兴奋,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我蹲下来,说:我感觉你有点不开心。他点点头。我说:是不是你不喜欢老师单独教你?他抬起头,有些惊讶:妈妈,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的一笑,说: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啊,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妈妈的一般都知道。他笑了一下,赖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都快要哭出来了,可是,我忍住了。我说:嗯,我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妈妈也看到了,尽管你不喜欢,不愿意教练让你单独练,但是你还是在努力的做好,谢谢你告诉妈妈你心里的想法。他说: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呀,儿子有什么事情,会第一个告诉妈妈。
一场“肉麻”的对话结束,豆豆也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和我手拉着手,跳着跑着回家了。“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因为我是你的儿子”这是我们之间常常说的话。没有特别的场景,总是很自然的说出来了。一直以来,我们之间都从来不吝啬爱的表达。除了“我爱你”和随时随地的亲亲,抱抱,那些母子之间可以互相给予的默契,信赖,依靠,鼓励,帮助,等等都通过“我是你的妈妈,我是你的儿子”,一句简单的话,很温暖的表达出来。那个时候,豆豆总是很激动的钻进我的怀里,那时的幸福,似乎比其他时候都要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