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人们运用免疫学的原理,将相应的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易感者机体,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抵抗力,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的目的,这样的人工免疫方法称之为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1)皮上划痕;(2)注射,包括皮下、皮内、肌肉注射;(3)口服;(4)喷雾吸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
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其基本观点包括: 他在研究中发现: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的反驳(即反宣传)时,原先接受单方面讯息的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正反两方面讯息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因此,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
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孩子在哪些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
1、当孩子患有皮炎、牛皮癣、严重湿疹以及化脓性皮肤病时,也不宜进行预防 注射,需等病情稳定好转后再补种。
2、孩子患有肝炎、结核、严重心脏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预防注射 。因为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体质往往较差,对接种疫苗引起的轻度反应也承受不住 。他们有病的器官不能增加额外的负担,故接种后往往会发生较重反应。另外,接 种疫苗后肝脏的解毒、肾脏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强,影响有病器官的康复。
3、患肾炎的孩子服用激素期间或病愈停药后三年之内均不宜注射疫苗。
4、传染病流行期间,接触了病人的孩子,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观察病情后 ,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处于恢复期的儿童 应缓期接种防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