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活”化经验,“筒芯再造”区域游戏变迁

2015-01-08 13:39:3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园小班游戏 幼儿园教案

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知、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强调经验的获得意味着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关注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我们在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鼓励幼儿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支持幼儿获得切身感悟并积累有益经验。笔者以“筒芯再造”区域游戏活动为例,分析教师如何“活”化幼儿经验。

“活”化经验,“筒芯再造”区域游戏变迁

一、原始方案

学期初的区域活动“筒芯再造”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筒芯作为操作材料,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艺术创想活动,意图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艺术创想的魅力。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将活动室设为三个区域,分别为:拓印区,改变纸筒芯的形状后,进行纸筒芯百变拓印,并尝试利用辅助材料进行添画创想;造型区,尝试运用两个及多个纸筒芯拼搭不同造型;连接区,运用纸筒芯切割后的横截面,连接成创意花窗。

教师根据既定的方案开始了“筒芯再造”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了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了这些问题:幼儿愿意投入活动区活动,但活动热情不够高;幼儿尝试各个区域活动内容,但持续时间不长;幼儿尝试创想制作,但想法单一,创意不够。

很明显,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所预期的活动效果有很大偏差,活动并不受幼儿的欢迎,“让幼儿利用纸筒芯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创想的魅力”这个目标也没有很好地达成。

二、改进方案

1. 关注幼儿经验,重新设计方案

虞永平教授在《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文章中提到:“幼儿园的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真正关注幼儿生活,关注幼儿行动和思维,关注幼儿体验和感受以及情感过程的课程内容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教师重新审视原始方案,对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设定、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策略的跟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一个个问题出现在教师的头脑中:我们设计活动之前是否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筒芯再造”活动内容是否来自幼儿的生活?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幼儿的思维参与?幼儿活动的自主体验体现在哪里?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感受到快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推翻了原先的方案,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让“筒芯再造”区域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收获新的经验,体会满足和快乐。

2.抓住幼儿兴趣,自主创设农场

教师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关注热点,在交谈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最近去的秋游场所“绿光农场”很感兴趣,“绿光农场”中的游乐场、采摘区、童话式建筑等是幼儿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甚至可以在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中看到和“绿光农场”相关的元素。于是,迎合幼儿的兴趣,以“绿光农场”为原型的“新农场”建造主题应运而生。

“好的幼儿园课程就是会不断地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到当前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在“新农场”建造主题确定后,幼儿和教师共同规划这个项目,主要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可以把“新农场”打造成什么样,可以有哪些区?牧场区准备饲养哪些家畜动物?田地里要种植哪些农作物?游乐场里可以建造哪些游乐设施?

讨论过程中,幼儿回忆着农场里的真实场景,大胆地构想我们的“新农场”,很快,“新农场”的雏形就规划出来了,幼儿开始投入建造。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运用纸筒芯来加工、塑形、改造、组合,以完成“新农场”的建造了,幼儿开始分组、分工商量制作方法:如何堆砌小池塘?如何连接牧场区和游乐场区?还需要哪些辅助材料和筒芯可以组合表现……这时,教师再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技能指导。

一个个问题不断地产生,导引着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在这样一个动态、螺旋上升式的探索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三、收获与感悟

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走近幼儿去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倾听幼儿的想法,激活幼儿的灵感,让幼儿享有“筒芯再造”活动的自主权,“筒芯再造”活动大变身了。活动主题变“筒心再造”为“筒芯再造之新农场”;活动主体变教师为幼儿;活动内容变拓印区、拼接区、造型区为牧场区、建筑区、采摘区、农作物区、游乐园区;活动形式变制作活动为游戏活动;活动评价变关注活动结果为关注活动过程。

“筒心再造”活动经历了“规划——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思考”的过程,幼儿从“被游戏”转变为“真游戏”,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体验和感受,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有益经验。对此,教师总结了此次活动的收获。

1. 内在经验的激活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立了“新农场”活动主题,并把自己的身份在群体中逐渐隐退,把幼儿推向前沿,尽可能多地提供空间给幼儿发挥自主性,把诸如“农场中做什么”“用什么来做”等问题交给幼儿决定,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初步的计划。由于幼儿在之前的秋游中已经积累了关于农场的经验,所以幼儿提出了很多想法,并尝试在活动中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调整、创新、完善,共同商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彻底地激活了原有经验,成为活动的主人。

2. 鲜活的经验来源

“新农场”的主题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对幼儿来说,这个主题是有经验基础的,幼儿刚游玩过“绿光农场”,有比较深刻的记忆。在原始方案中,无主题的纸筒创造没有经验可以追溯,幼儿制作出来的都是独立的物体,彼此间没有任何关联,对幼儿也就没有吸引力。而给“筒芯再造”活动增加“新农场”的主题,就连接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这个经验是鲜活的。幼儿有机会通过活动对现实经验进行再现和加工,“农场”里的场区、动植物、建筑物等彼此间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整体,在幼儿眼中被赋予了生命,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3. 灵活的经验迁移

“筒芯再造之新农场”活动中,幼儿可以对原有经验进行再现,也可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内容,如在真实的“绿光农场”中只有采摘园没有果园,幼儿提出建造果园是将自己生活中别处的经验迁移到了这里,这也是幼儿对原有经验的拓展和重建。又如,幼儿将细的纸筒芯聚集在一起象征栅栏,将粗的纸筒芯围成圆形象征园舍,这些都是幼儿在“绿光农场”中看见的东西。这样的创造活动给了幼儿更多改造、拓展的空间,促进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力。

4. 快活的经验提升

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是游戏活动的基本目的。原始的“筒芯再造”活动是一个结构单一的制作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或许可以获得操作技能的提升,但却无法得到快乐。调整后的“筒芯再造之新农场”活动,则有着完整的活动结构——幼儿提出计划、调整、实践、发现问题、再调整。幼儿在不断重组、连接、更新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当新农场完成时,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提升,还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这也是教师开展这次活动的基本目的。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