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老人们有着丰富的养育经验,但年轻人的知识层次、文化修养,他们却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应主动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培养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多付出一点时间、精力和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半空巢幼儿”问题存在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某幼儿园大班42名幼儿,共80名家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与祖父母、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幼儿有33名,约占78.5%;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幼儿有9名,约占21.5%;父母每天与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平均为1.5小时,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教育基本交给了祖父母,隔代教育极为普遍,由于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由此必然带来一些无法避免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幼儿:
1.“两面派”型的幼儿
在幼儿园里,这类幼儿表现得很好:听话、懂事、有礼貌、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得也很愉快,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一个人。回到家里脱去了伪装,没有了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是因为有的老人怕孩子打坏东西,怕孩子帮倒忙,所以什么都不用孩子做,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就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两个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难得父母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孩子不听父母讲道理,回嘴回舌,态度强硬,惹得父母只能采取“以大欺小”方式来强迫孩子接受;要不就是给孩子上起了“紧箍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要好好吃,不准长时间看电视,不准乱花钱等“金科玉律”,让孩子心惊胆颤,无所适从……这时候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的这种“中心”思想就会更加牢固。在这种状况下成长的孩子成了典型的“两面派”。
2.“自由散漫”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因为父母都上班,没有多少时间和他在一起,把他丢给家中的老人照看。有很多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年龄原因,怕吵,怕闹,为了图个安稳,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人对孩子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犯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使孩子形成一种自由散漫的性格。例如孩子在家玩小汽车,一会不玩了,要去小店买新的。老人不给,孩子就不依不饶,或哭,或打滚,怎么也哄不住,老人只好让孩子去买,孩子的意愿得逞了。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的法宝,随之而来的就是家中有了几大箱各种各样的小汽车。可是孩子的眼睛不看家里这么多的小汽车,而是继续买着新的小汽车,老人阻也阻止不了。当父母难得有空陪孩子时,就一味地宠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因为自己平时上班没有时间陪孩子,心中觉得内疚,要好好地补偿孩子。这样导致孩子自由散漫,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3.“内向”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表现为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家人、老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当别人游戏时,他会在一边观望,没有想参与的兴趣;当家人问他最喜欢什么东西时,他感到很茫然;当他处于公共场合,他会紧紧拉着家人的手,显得惊慌失措……
这是由于家中老人的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
当孩子蹒跚着学习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身上、地上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当孩子把玩具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这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用不着独立思考,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没有信心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偏执的情绪,长此以往,形成自私狭隘、胆小娇气的不良性格。
二、解决“半空巢幼儿”教育问题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各种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父母理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从而,端正父母的教育观念,帮助父母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自己本身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会积极、主动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
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教宣传单等方式让父母认识到,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父母。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父母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所以说,父母的工作是要做,但孩子的教育一刻都不能松懈。虽然上了幼儿园,但是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完全交给幼儿园,自己可以放手,不闻不问了。因为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是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搀他左手的是幼儿园,搀他右手的是父母,大家要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并肩同步地向前走,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稳当、踏实。如果说幼儿园教育是理论,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实践;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小世界,那么幼儿园教育就是大世界;如果说,幼儿园教育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的小社会,那么家庭教育面对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大社会。父母要充分发挥一切家庭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带孩子去超市买食品,引导孩子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带孩子坐地铁,了解地铁的优点、乘坐的规则,等等。这些真实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提供,它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增长了孩子的人生阅历。
其次,我们要引导父母积极参与到幼儿的主题活动中,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并在家庭中充分延伸,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在大班《特别的我》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到处都有好朋友》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来仔细观察生活中:只要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例如电饭锅可以煮饭,灯可以带来光明,椅子可以坐,书可以带来知识;清洁工每天把地扫得干干净净,为我们带来清洁的环境;公交车司机每天安全地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等等。父母要配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有心地让孩子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家园栏的作用。我们除了将每学期的主题计划、每周的教育内容写在上面,还经常请一些家长将自己的育儿心得、将孩子口中的幼儿园记录下来,贴在其中,让其他的父母从中获得一丝启发;鼓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读书、上网、看报等途径,为我们提供一些教育经验、教育心得、主题活动资料,在家园栏中贴出来,形成资源共享。这样也无形中调动了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
最后,针对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接送孩子的父母,我们也要做个均衡的考虑:每个星期,孩子的父母亲最起码有一次来园接送孩子,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在家有针对性的教育;每天至少要有20分钟到30分钟和孩子谈话的时间(不要爸爸指望着妈妈,妈妈指望着爸爸,陪伴孩子是爸爸妈妈都应该做的事情)。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
父母还要和家中的老人统一教育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多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要迁就孩子任何不合理的要求,让孩子独立、健康地成长。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老人人生阅历丰富,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比年轻的父母有耐心,有时间也有经验,故鼓励支持多,批评说教少,容易激起孩子的上进心等等。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给孩子成长的环境较为宽松。
但是隔代教育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再忙也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应一股脑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或只图享受、舒服,对孩子不闻不问,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为健康的心灵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