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孩子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我感觉区角活动多元化仍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勤思考,为幼儿和老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意做好物质准备,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幼儿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统一。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角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围绕主题教学活动,坚持“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生活中的自然物和废旧物的价值,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创设出丰富、适宜、互动的教育环境,尤其在主题墙面、活动区域、空间吊饰等环境的创设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成长。
比如在教室中设置的自然角,大家自然会想到种植各种不同的根、茎、叶、花、果实的植物,让幼儿观察、探索。然而,我们发现幼儿对自然角的关注和探究是零散的、偶然的,也是短暂的和片段的。为了引发幼儿关注和探究植物的兴趣,我们灵机一动,和幼儿一起以自然角的植物为背景,创设出一系列的故事情境:如:小猫钓鱼、开心农庄、蛋娃娃的家。使环境和教育相辅相成,进一步挖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二、投放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区角活动材料
教师在区域活动美工区摆放了很多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供幼儿观赏的同时,也想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设性环境,激发幼儿的创设欲望。然而我却发现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漂亮作品,多数孩子只是看看,很少去探究如何制作、如何利用。甚至有的孩子怕弄坏这些老师辛苦制作的东西,所以对老师的劳动成果采取了观望、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此一来,区域活动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刻没有得到显现。为此,我也困惑不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材料投放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呢?
区域活动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如果活动区域的材料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就无法吸引孩子的眼球,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发幼儿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活动的深入开展。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而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更便于老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例如,同样是小班,装饰“妈妈”的头发方式也不同,有剪弧线的,有贴圆环的,有涂色的。让幼儿可以自主地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形状、颜色、搭配、拼图、造型及印画等等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随意地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不但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更有利于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能力。同时制作出的作品也更多元化,这些幼儿作品一旦融入到环境中,也会带来强烈的色彩感觉。
另外,在投放材料的同时,教师要多方面、多手段地引导幼儿关注并熟悉区域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假如教师只在活动区投放材料,既不向幼儿介绍材料的使用,也不指导幼儿材料的用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比如,在使用瓶子作为原材料的制作中,教师只需要对材料做简单的用途介绍,对于幼儿在操作材料的后期使用不要有硬性规定,对于幼儿的操作顺序也不要强加干涉,否则只会妨碍幼儿的创作和想象。
要想最大程度地挖掘幼儿的动手创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做好观察者,充分了解幼儿的需求,也要做好指导者,给幼儿充足的空间去思考;更要做好材料的提供者,为幼儿的创造想象打造最舒适的平台。
三、明确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可持续性发展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自我主宰世界。”显然,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区域活动宽松、自由,幼儿选择性大,教师指导也灵活。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行为的。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应让他们自己先尝试着解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暗示的方法使之受到启发。在活动区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是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台后,从一个引导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