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案例一:让每个物品都有一个“家”
区域活动结束后,每个区域一片狼藉,我把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情景用DV拍摄下来,然后引导孩子观看录像,发现活动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人数太多造成拥挤,小朋友的声音太大影响了别人,用完的材料没有放回原处……我和孩子展开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你们在活动时出现了什么问题?”孩子们说道:“东西找不到了!”“有人乱放!”我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孩子们说:“为物品配上标记,并在摆放的位置贴上相应的标记。”“那用怎样的标记呢?”“字。”“我们画图。”大班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较强,可使用汉字,还可以请孩子自己设计标记图。一周后,幼儿每次玩完玩具或操作完学具以后,就能够按玩具上的标志寻找相应的柜子进行摆放,柜子整齐有序。活动室里的玩具、学具多种多样,让每个物品都有一个“家”。幼儿要做到按规律摆放物品、自主收拾、整理物品、自主设计各种标记,提高了幼儿有序取放物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案例二:我的时间我做主
“老师,我现在不想喝水!”“老师,我等会儿吃点心可以吗?”一日生活的安排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幼儿的自主发展,我努力探索如何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幼儿的能力,保证幼儿有自主活动、自由安排的时间和机会。我改变了过去统一管理、统一行动,细化作息时间的做法,而把时间分为晨间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游戏活动、餐前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等几大块。每个时间段里又有由幼儿自己安排活动顺序、时间、内容的机会。在晨间活动中,幼儿可以自己安排好晨间劳动、晨间游戏、点心等活动的顺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入园时间及早餐量确定自己吃点心的时间。如入园时间较迟的幼儿可以先游戏、劳动,然后再吃点心;入园早的幼儿可以先吃点心。这样做既满足了幼儿生理需要,又让孩子自主、自信、自律、自由,更避免了统一行动所带来的拥挤、等待等现象,让幼儿有更多的活动时间。
适宜的作息安排会对幼儿的自主活动产生相当规模的影响和制约。在一日活动作息表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灵活地安排和调整幼儿进行自由活动、自主管理作息时间段。
案例评析
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进行班级管理,让孩子走向有规则的自由。在制定班级常规的时候,请孩子一起参与,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好奇心极强,喜欢参与探索性的活动,不喜欢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在这个时期,作为老师应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协助者,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去讨论,去尝试,共同建立班级常规,帮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由于亲自参与建立,孩子都比较容易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1. 小小值日生,让孩子们人人参与管理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的成员都分别担任了星期一到星期五不同的项目。这样值日生天天换,这样就确保了人人参与、人人管理。这样的活动开展后,原本对同伴、对班级关注极少的小朋友也突然热情了起来。“小小值日生”让每个孩子主动了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主管理的机会。
2. 小小监督员,让自我意识更彰显
在每个班级小小监督员的称呼不同,有的是孩子们崇拜的警察,有的是孩子们向往的班长,有的是孩子们喜欢的喜洋洋村长,有的是火车司机等等,这些都是每周通过孩子们推选和自荐产生的,小小监督员提醒值日生,值日生提醒小小监督员,这样在相互提醒下,彰显了自我意识,保证了幼儿自主管理的质量。让个别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得以情境中角色的督促。
3. 自主时间,让自主活动更有序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在活动中增加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自主游戏;在“餐后自主阅读”中放权,让孩子来管孩子,效果出奇得好;在“好玩具分享”中让孩子们自由结伴,自由交换,井然有序,这一系列的自主,让孩子们充分地享受自我管理的乐趣。
4. 自我解决,提升自我控制
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让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决问题,老师退一步,多一份等待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吵时,有意识地让他们去解决;在区域活动结束后,要多讨论“她这么做,我该怎么办”来提高幼儿的解决能力,进行专门性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5. 奖励,让孩子们更愿意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表现,要经常及时地进行表扬,让孩子们模仿受表扬孩子的表现,这样,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自主管理将更主动。
有效的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要求老师能达到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下更好地尊重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教师的“管”与幼儿的“自由”之间的平衡,只有具备这样的正确的理念和行为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班级管理成效,才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浸润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