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幼儿园教案:开拓幼儿思维空间

2014-12-31 16:04:31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又陷入了过分注重幼儿自然发展的境地,尤其在“范例与幼儿创造性表达”的关系方面发生偏颇,造成教学的无限制性和放任,美术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由于担心被幼儿模仿,教师就不提供范例或者是呈现的范例不合适,从而造成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停留在思维和语言表现阶段。幼儿的美术发展因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停滞不前,范例的运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范例的提供对缺乏概括能力的幼儿来说,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范例的呈现是引起幼儿想象直观的图像,它可以加强幼儿与形体间的联系,唤起幼儿联想。

幼儿园教案:开拓幼儿思维空间

那么,通过平时的美术课堂观察,经过调查和了解后我们发现教师在运用范例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 范例呈现的时机不当;

2. 范例呈现的数量不合适等。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中呈现范例最为合理?范例呈现的数量是多少可以使教师精当而有效的点拨?教师应该以什么形式呈现范例可以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引领、拓展幼儿的想象?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范例,呈现范例,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整理出一些适合于基层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让范例的呈现更加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一、把握范例呈现的有效时机

有些范例呈现不适时,会影响、限制孩子的创作。如果出示过早,他们便会不知不觉地跟着模仿,出现“千人一面”的局势。所以活动前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思考,范例应该在何时呈现?呈现的范例能帮助老师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大泡泡,小泡泡》,孩子们在自己吹出的彩色泡泡上进行想象添画,但小班幼儿受技能限制,能想却不能画,孩子们想象出泡泡像棒棒糖,像太阳,像轮胎……如果在这时出现泡泡画的范例,孩子们的思维一定会受到限制,添画的内容也一定会模仿范例,范例虽然对孩子的表现技能有了帮助,但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经过考虑,我们决定把范例放在幼儿添画后进行。但在添画前如何解决技能问题呢?教师可以先请一位幼儿上来示范画,然后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如何添画。在孩子们添画后再一同来欣赏范例(教师的作品)。这时,范例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的提升。如:一个泡泡可以添画成娃娃脸、小鱼;两个分开的泡泡可以添画成眼镜;两个连在一起的泡泡可以添画成雪人;一串泡泡则又能添画成糖葫芦。教师示范的丰富性,可以扩展幼儿的思维,引发再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会把这种经验迁移到今后的添画活动中去。

二、把握范例呈现时间的长短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教师们发现范例呈现时间长短与幼儿绘画有紧密的联系,它影响着幼儿绘画水平的发挥。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范例的展示是引起幼儿想象直观的图像,它可以加强幼儿与形体间的联系,唤起幼儿联想。同时也是对所观察事物形体的具体概括的体现,这对缺乏概括能力的幼儿来说,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运用范例并及时将范例取下,无形中激活幼儿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并依靠表象去想象。如果范例的图像过长时间地展示,范例中的形象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产生形象定势,从而影响幼儿想象的发挥,导致“依葫芦画瓢”现象出现。如果教师照范例中的形象进行示范演示,幼儿对该形象就更加深刻了,从而影响他们新形象重新组合。因此,教师在运用范例时,要考虑范例出示时间的适当性,善于将适当的范例、合理的示范方式和语言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形成新的绘画主题的形象。例如在进行中班的线描画《美妙的树》这一活动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出示范例《树》的变形的图片后,等到幼儿画画的时候,再将这些变形的范例实物图片收起来,或者是滚动播放这些图片供幼儿欣赏,这样一来,幼儿的作品就会表现得千姿百态。

三、把握范例呈现的数量

范例的多少对幼儿的影响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的范例会给幼儿造成干扰和影响,幼儿会不着边际、盲目地表现;过少的范例又会造成幼儿表达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表达。那到底多少才适中呢?这要依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斟酌。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爸爸的领带》,运用两种不同的美术手段来装饰爸爸的领带,一种是用报纸蘸各种颜料盖印装饰,一种是贴各种小贴花来装饰。在出示范例时,并不是所有花型、款式的领带都要呈现给孩子,那些一色的领带,或暗条纹的领带就不用呈现了。呈现的领带应该是小碎花、小圆点和各种彩色花纹的。孩子们在观察后能发现领带的不同条纹,利用他们选用的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四、把握范例呈现的多通道原则

孩子的学习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范例应调动孩子动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小班美术活动《蔬菜印画》,教师用小兔子要请小动物们吃饭,来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在认识各种蔬菜后,教师自己没有示范操作,而是邀请幼儿上前来尝试盖印,幼儿一边操作,教师一边念儿歌:“小蔬菜,手中拿,蘸一蘸,按一按,印完后,送回家。”孩子们马上就能跟着老师念起来,教师的语言提示强化了幼儿绘画的过程与要求,不但帮助幼儿解决了操作要点,同伴的示范还能引起幼儿强烈的操作愿望和兴趣,幼儿在多通道的学习过程中,习得了用蔬菜印章作画的步骤。又例如,在进行大班的美术欣赏《中国红》活动中,教师自己身穿大红色毛衣,教室内悬挂了红色的剪纸、中国结、挂件等实物,这些都是给孩子们呈现的范例,在活动过程中,还插播了一段“红绸舞”和“婚礼喜庆”场面的录像片段……从静态范例到动态范例,从民间艺术到日常生活,从视觉刺激到听觉刺激,让孩子们充分感知了“中国红”的意义和给人们带来的喜庆情绪。由此可见,激发幼儿多种感官的学习更能够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

其实,在每一个活动中,都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活动中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机智灵活地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活动,开拓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自己的教学,更要关注幼儿,了解他们对每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体经验、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适宜而有效的引领,为每位幼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努力使他们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