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提升教学能力:关注儿童发展的应有之义

让幼儿学数学,旨在使其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当你看到你眼前的孩子学习数学时是那么迷茫、枯燥无味、完全在进行一种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时,你的内心定会被深深触动了,不由自主地自然生长出某些“忧虑”;再进一步思考,或许会感叹教师教学能力是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源,直接影响着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那天是一节大班“点数50以内的数”活动课,张老师在活动的第二环节里,通过数蛋、出示1到50数字挂图、条形积木、圆形图片让幼儿反复地从1数到50。一节活动课就在周而复始的数数中结束了。我问张老师,孩子们有没有学过按群计数,张老师回答说学过了。那么,本节课为什么不用上按群计数的知识来点数50以内的数呢?而张老师认为本节课的目标上没有要求按群计数,点数50以内的数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去数。她根本就没有体会到课的重点部分是在哪里,相反认为让幼儿反反复复地从1数到50是理所当然的。

幼儿

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张老师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分歧。我和她一起探讨本次活动主要问题所在:课前可能没有深入领会数学教案中的第二环节“问题解决”中的第三部分:教师利用条形积木和单个的古氏积木图卡出题,让幼儿点数,并进行集体唱数练习。这个环节到底代表了什么意思?由于活动前没有真正领会透彻,因而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曲解了,出示了完整的5条条形积木,让幼儿看着这条形积木图从1数到50,然后又出示了打乱的单个古氏积木图,又让幼儿从1数到50。出示的教具形式完全不是数学教案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探讨、分析,才真正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明白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把条形积木和单个古氏积木结合起来出示,正确出示条形和单个古氏积木如图:

□□□□□□□□□□

□□□□□□□□□□

□□□□□□□□□□

□□□□

然后问孩子们这里有多少个积木?孩子们一看就能很快说出总数。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数数竞赛活动。下午在同轨班级重新上“点数50以内的数”,当教师出示上图图例时,幼儿自然而然用上了按群计数的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们的数数能力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一节简单的数学课,老师的理解有了些偏差,让我的内心有点不平静,为此我经常深入班级,随时地去了解老师们的数学活动课,发现她们共性的问题是:教学观念和现在有一点点脱节,目标理解上还不够透彻,重难点有时突不出,活动中追求结果而不太关注过程等等。针对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领悟到,只有采取各种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才能使孩子们在数学认知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在学习中充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首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关数学认知部分内容,观看专家有关这方面的解读视频,倾听专家有关数学教学的讲座,一起分享教育杂志上有关探讨数学教学的文章,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使她们在观念上有所转变,教学理念上有所更新,在思想上,更好地领悟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在数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二、在实践中探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提升教学能力进而获得成功喜悦的。我们为此开展了“每周一课”数学研讨活动,每周有一位老师面向全园老师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上完后先由执教老师反思自己的课,然后大家一起评析。这里,以一节大班活动课“区域计数”为例。活动到最后,孩子们还是没搞清计数的区域范围。研讨过程中,执教老师也反思不出本节课的问题所在,听课老师评析时也点不到位。

其实,关键的还是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不够准确,不够透彻。目标一:学习分辨交集的区域范围。关键词是分辨,怎么让孩子去分辨这个交集的区域范围,教学中有两个环节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但教师却偏离了这个重点,把计数作为重点了,从而导致孩子们对交集的区域范围模模糊糊,搞不清楚。目标二:能准确判断交集区域并进行计数。这个目标对应的环节就是幼儿操作练习。关键是准确判断交集区域和计数,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不能准确判断,又怎能准确计数呢?活动中,执教老师没能重点深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判断,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告诉孩子计数答案,没有真正意识到活动中不仅要观察儿童的学习结果,更要观察儿童的学习过程,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发展呢?活动后通过深入地研讨、分析,老师们对活动目标的理解,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什么是重难点、如何化解重难点等有了进一步理解。

在一节节实践探索课中,研讨的气氛越来越浓了,老师们的观念在逐步改变,教学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老师们也越来越有意识地关注孩子在活动课中思维能力、数概念等方面是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学会自觉地以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在反思中前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注重两个阶段的反思。

1.课堂反思

指导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反应,观察幼儿学习状态是否积极主动,神情是否专注,根据活动中呈现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策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促使活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原有水平上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2.课后反思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老师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后,及时在教案后写上一些随想,记录下活动中的闪光点,也记录下该节课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写出自己对于该节课新的构思。这些在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沟通、切磋,促进共同提高。在反思的基础上,鼓励老师在空闲时把这些随想整理、充实成为教育随笔、教学论文,使教学素养在多思考、多反思、多练笔中不断得到提升。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靠的是教师的基本功,靠的是教师能不断实践钻研,不断反思总结,靠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靠的是教育管理的坚持不懈。相信只要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会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发展一定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