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让绘本教学在孩子心中绽放光彩

2014-12-19 11:20:4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以人为本,在尊重个体前提下进行平等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及时依据孩子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只有当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教学行为的预设和反思,正视并重视每个孩子的发现,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活动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现在这种以孩子为本的活动设计理念以及活动组织过程中师幼有效互动策略在我园几次教研活动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幼儿园

一、走出名著,尊重孩子的再创造

绘本《搬过来,搬过去》是婚姻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首动听旋律。讲述的是:一位小个头的鳄鱼先生爱上了一位大个头的长颈鹿女士,他们从彼此陌生到相识相知,到彼此相爱而生活在一起,却因为相互间的巨大差异而面临着许多的麻烦,但他们终于勇敢地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幸福的生活。图书有可爱的形象,柔和的色彩,幽默夸张的动作表情,那贯穿始终的爱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刚开始,我试图从图书画面入手,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猜测鳄鱼与长颈鹿因为身高差距带来的种种困难及他们为彼此做出的努力,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爱。

为了让孩子也能感同身受,在孩子们猜测搬到谁家住比较合适后,我先出示这张图片:长颈鹿小姐搬到鳄鱼先生家,在睡觉时出现了困难,她长长的颈一直伸到了马路上。文字是这样介绍的:“当她睡觉时,只要伸展一下身体,她就完全看不到鳄鱼。”结合后一幅画面(长颈鹿小姐的头伸在烟囱外,鳄鱼先生爬上梯子想和她说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对爱人不能对视是件很痛苦的事。孩子们看完后一下子说开了:“长颈鹿小姐这样睡觉会着凉的。”“如果晚上下雨,长颈鹿小姐不是被雨淋湿了吗?这样不好!”“这也太危险了吧。马路上的车子那么多,会轧到长颈鹿小姐的。”……没有一个孩子注意到长颈鹿小姐与鳄鱼先生交流上的障碍,我尝试引导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来,但显然成效不大,甚至因为这样的硬伤使孩子有些意兴阑珊。在研讨时教师开始争论,是尊重原著还是尊重孩子。最后大家终于形成共识:一部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心血,也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相互创造理解的过程中,作品内容才能得到充实,不断完美,孩子的发现才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何况他们的发现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将生命教育价值点定位在感受“爱”,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孩子们抑制不住的笑声中发现原来对于孩子来说爱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直接的收获是从图书画面中感受到的有趣。比如鳄鱼先生搬过去住到长颈鹿小姐家后,孩子们就发现了好几处有趣的地方:鳄鱼先生需要借助绳梯爬上马桶,用来冲水的拉绳太高够不着,卫生纸离它又远又高……于是我的引导语开始有了变化:“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看到什么好玩的了?”“你们笑什么?”……尊重孩子的发现,发现生命的快乐,这样的活动何尝不是生命教育?因为这样的改变,让我的教学变得更丰满灵动。以孩子为本的活动设计理念成为成就经典绘本再创造的重要法则。

二、因势利导,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绘本《会跳舞的棒棒糖》是建立在《甜津津的河水》这个童话故事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小熊有一根棒棒糖,但因为最初有独享的想法,致使那些生活在水里的朋友一个个离去,小熊很后悔自己的自私想寻回友谊。教师的活动设计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熊,你有什么好办法和朋友们分享这根棒棒糖?”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重新去超市买很多的棒棒糖;回家再拿一些棒棒糖来送给朋友们……很显然这是建立在孩子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答案。教师是这么回应的:“如果不能去超市买呢?”“家里也没有这么多棒棒糖呢?”结果孩子们哑口无言,再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来。出现这样的场面问题症结在于教师特别在意那个等待中的“把棒棒糖放进河水里大家一起吃”的答案,而缺失了因势利导。孩子们忽略了要分享“现有的这根棒棒糖”的信息,如果教师能够首先肯定孩子的想法没有错,进而再次明确要求或者加以引导:“好办法!不过你们别忘了,这些朋友都游走了,怎么把棒棒糖给它们呢?”这样既保护了孩子们表达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挑战,如此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才有脉络可循:“哦,可以把糖放到水里溶解让大家喝到甜甜的河水。”

教师的追问在这儿显得尤为重要,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抓住孩子回答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引导往往会让他们更积极地去思考、去发现。

在这样的追问中,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之外,生命中重要的品质——分享,也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三、实践探索,激发孩子的创造欲

第一次看到《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绘本就被感动,这其中闪烁着生命的智慧以及亲子间浓浓的情感,而爷爷的智慧又一次次将故事带向高潮,这样有趣而又富有内涵的绘本正是孩子们喜欢和需要的。我利用“猜”故事的形式来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观察封面认识故事主人公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心目中有办法的爷爷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果然兴趣浓厚,这个“猜”也一直伴随着故事中神奇的变化贯穿始终,没有固定答案,每一次想象都可以得到肯定。伴随着“猜想”的是动手操作,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块和约翰爷爷一样的“毯子”,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却是有据可循的,那依据就是自己手里不断剪裁变化着式样的材料。当孩子们一次次利用现有的材料学着爷爷的样子 “喀吱喀吱”地剪着、想象着时,教学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可贵的生命特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象,给予每一个孩子创造的机会。

其实绘本教学只是给我们的生命教育课堂提供了一个素材,我们要学会深入钻研并挖掘其中蕴含着的生命教育价值点,可是生命教育活动却绝不仅仅是向孩子传递保护自我生命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绘本教学活动去尊重儿童丰富多彩的个性,把孩子视为是生命发展的主体,尊重他们各自独特的秉性和兴趣,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让活动焕发灵动的生命异彩。只有当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教、学行为的预设和反思,正视并重视每个孩子的发现,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儿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绘本教学在孩子心中绽放生命之花。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