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中的观察

2014-07-07 22:25:5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绘本阅读中,常会用到一种能力:观察。家长如果不加引导,孩子可能只是看个热闹;但如果家长有心的话,孩子的视觉辨别能力、图形——背景辨别能力、视觉填充能力以及知觉维持能力等多种心理机能均能得到锻炼。

    以《打瞌睡的房子》为例,我们来看看成人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中的观察。

    自主观察

    图画书的第二个对开页,实际上为读者介绍了这栋打瞌睡的房子中所有参与故事的角色。但是大多数孩子第一眼看过去后,都只能说出“房间里有一张床,床上睡着一个人;还有一把椅子,上面有个小朋友在睡觉”。

    这是主要信息,是孩子的视知觉辨别能力结合已有经验做出的判断。

    引导观察

    再仔细看看,画面上还有什么?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会主动维持观察的持久性,运用对象—背景辨别能力,发现和背景颜色差异较小、体积较小的一些对象,例如有的孩子发现:地上还趴着一只小猫,它也在睡觉,还有一只小狗,也在睡觉;有的孩子还能发现椅子下面的白色鞋子、墙壁上的白色镜子以及床旁边茶几上的白色水罐。

    情节启发观察

    当然,画面上的信息还远不止这些,不过我们无须要求孩子一次就全部观察到,可以和孩子一起,慢慢去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

    接下来的六个对开页中,小男孩梦游一般地睡到了老奶奶的肚子上;小狗爬到男孩身上;猫好像被什么吓了一跳,爬到了狗的身上;还有一只老鼠从白色镜子上遛了下来睡到猫的身上;最后,还有一只小小的不睡觉的跳蚤,从椅背上跳到了老鼠的身上……

    读到这里,即便大人没有提醒,孩子可能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回到前面那个对开页!没错,再观察一遍就会发现:图画中除了老奶奶、小男孩、小猫、小狗之外,还有一只耷拉着尾巴的小老鼠和一只发出柔和光芒的小跳蚤,它们躲藏在浅色的背景中,和读者开着视觉玩笑。

    观察不是一次完成的,可以反复多次;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回过头重新观察,重新发现。

    对比观察

    故事结束后,提醒孩子对照封底和封面:图书的开头,是一座小房子安安静静地在雨中打瞌睡;而故事的结局呢,雨过天晴,彩虹下的小房子恢复了生气,仿佛故事中的角色一样,一觉醒来心情真不错!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雨中的小房子紧闭门窗,正像一张打瞌睡的脸;而彩虹下的门户大开的小房子,则像极了一张睡醒后神采奕奕的面孔。

    这种对比观察活动,既带来无限乐趣,又能更好地帮助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情绪。

    观察中的“小动作”

    用手指点正在讲述的物体有助孩子提高图形—背景辨别能力,帮助他们把主要信息从无关信息或背景信息中剥离出来。家长可以带孩子先观察图画的主要信息,然后再认真地观察背景信息,并对背景信息进行讨论。这样有层次的指点观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主要景物和背景的关系,从而培养按照一定层次观察的习惯和和技能。

    整体讲述和细节提问相结合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整体认知风格和局部认知风格。偏向整体认知风格的孩子,往往关注整体而容易忽视细节;而偏向局部认知风格的孩子则容易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造成整体理解把握能力不足。在图画书观察中,通过有步骤的引导观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整体加局部的认知风格。以《打瞌睡的房子》封面为例,提问的顺序是:1.你在这幅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整体)?2.你能说说画上的老奶奶在做什么吗(细节)?3.你能看出来房子外面是什么天气吗(细节)?4.你能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吗(整体)?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