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清明节颇具特色的饮食民俗

2016-05-06 13:53:4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启蒙文学 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清明节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饮食民俗。

饮食,食品,户外,商店,绿色_143041346_Green dumplings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清明节在饮食民俗上有个显著特点,早在春秋时期,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也即“寒食”。寒食,历代叫法不同,《齐民要术》中称“细环饼”,《本草纲目》中又叫“捻头”。从文献记载来看,就是馓子、清明饼之类食品。清明寒食之俗的形成,相传与纪念春秋晋国贤臣介子推有关,《左传》《后汉书》等均有这方面的记载,相传公元前654年,晋国公子重耳受他父亲宠爱的骊姬的迫害流亡在外,19年后才回到晋国即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生活中,有一批贵族为他出谋划策,其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介子推对重耳忠心耿耿,甚至在途中无法觅食的情况下,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献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十分感激介子推。重耳归国即位后,赏赐这些跟他一起流亡的人,别人都居功邀赏,惟有介子推不说话,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俸禄。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到山林中隐居。待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时,派人找他却找不到,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也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结果母子均被烧死林中。晋文公非常悲痛,决定立庙祭祀,划出祭田,同时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即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民间烟火。

到了唐代时,清明寒食仍很受器重,唐代诗人卢象在《咏寒食》诗中写道:“子推言避世,火山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韦庄的“内官初赐清明火”,是说寒食后第三天,由宫内传火炬出,赐与近臣。当时清明节除了吃冷粥、冷饼之类冷食外,还制作了许多“甜饧”,即麦芽糖。唐代李商隐的“粥香饧白杏花天”,就描写了当时寒食的情景。宋代时,有钱的人家在清明节前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形似燕子的点心叫“枣锢飞燕”。宋代《东京梦华录》对此描述道:“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之类。”宋代清明节还吃一种叫“馓子”的油炸食品,苏东坡曾作《馓子》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清代清明食俗基本沿袭了唐宋以来的风俗。但清代时,清明食俗已不局限于寒食,热食也成为应节食物,如清代的《吴门竹枝词》所写的“相传百五禁厨烟,经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就说明了当时清明节已出现热食的情形。

如今,清明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淡化,人们虽然仍喜欢吃清明饼之类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热食,且注重营养健康。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青团子是由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水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猪油,然后放入笼中蒸熟。熟后的青团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吊人胃口。有些地方,清明节有吃清明艾饺的风俗,认为清明食艾饺,能驱禳毒。此饺采用鲜嫩艾叶与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浙江宁波一带清明节喜欢吃蒿饼,此饼主要用面粉、马头兰等野菜和青草制成,蒸熟后翠绿清香,且富营养。浙江温州的清明饼,是采用田野的棉菜同糯米粉捣和,馅以鲜肉、冬笋制成。棉菜即鼠曲草,味微甘而清香,全草入药,有祛痰止咳之效。此外,黄河、淮河流域清明节常食一种主要用面粉、枣泥制成的面饼,闽粤带喜食清明薄饼,苏杭一带食红藕,北方一些地方吃香椿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食品。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清明节令食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融入了现代人讲究营养需求的新特点,吸引人们品尝。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