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当对人对己的善意已经内化,他自然懂得如何去对人对事。礼仪需要孩子去领会其背后的深意。
我住在北京三里屯,这里大约是国内外国人最多的地方。那天在绿叶子超市埋单的时候,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外国女士。她刷卡,输入密码的时候,我不忍直面她可能出现的戒备姿势,便转过身去。过了一会儿,她拍拍我的肩膀,我看到一张全是阳光笑容的脸,她快乐的用中文说:谢谢你!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舒服,她理解了我的善意,并回以她的善意。我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词。
在中国,2岁以上的小孩,几乎每一天都在被教育要有礼貌,家长要求他跟沿途每一个大人小孩说“早上好”,幼儿园的老师接过孩子,叫他们说“谢谢'“对不起”。孩子们打开第一大儿童刊物《幼儿画报》在讲礼貌,回家播放的巧虎碟片也大声地喊着:“请” “你好! ” “谢谢! ” “对不起! ”
我不知道其他的孩子如何,我得老实承认,我女儿是个极其不爱打招呼的小朋友。她读幼儿园四年,见到检査的医生从来不说早上好,遇到对她极好的叔叔阿姨也害羞不坑声。
我不知道礼貌最终会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我发现女儿做得非常好。比如,她虽然从不向东叔叔问好,但见到向东的时候会像小猴子一样攀缘到他身上,搂着他的脖子。
她深爱的金老师要回家乡去工作,她跟其他三个小姑娘在离别那天跟老师寸步不离——“从操场上楼的时候,我们四个围着金老师慢慢挪动,就像四片花瓣围着她们的花心”,吃饭的时候她难过地哭了,吃不下饭,食堂的大师傅说小小班的娃娃才在吃饭的时候哭。
上小学之后,她忘记带笔袋,马上会有同学借铅笔给她,她从来没有因为丢三落四而接受“惨痛的教训”。
我想起我们这些大人们,并不无缘无故地,朝路上的每个人打招呼,遇到熟人了有时就是笑一笑,甚至是递一个颜色过去。在公交车上有人看见女儿上来让给她座位,我们的道谢是如此由衷。亲戚朋友遇到大悲大痛,我们会心生怜悯,施以援手。
我想,对于两岁的小孩来说,更加紧要的,是学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诚恩地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只有诚恩地面对自己,才会备得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才会明白,所有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都在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社会人,自由的界限在于“不影响他人”。
一个孩子,当对人对己的善意已经内化,他自然懂得如何去对人对事。礼仪需要孩子去领会其背后的深意。回到文章开始时的那位女士,我相信世界上最严谨的礼仪,也无法写下这样的细则:当你输银行密码时有人转身不看,输完密码,你应该轻拍其肩膀,报以灿烂笑容,并说谢谢。
没有一个礼仪这样教她,只是内心告诉她这样去做?孩子们如何拥有这个自动化的内心?只需从今天、从现在,诚恳面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