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娟的女儿雨点从胎儿时就开始听妈妈讲艺术教育课,很小就每天“泡”在艺术世界里涂涂抹抹。丽娟把女儿当成自己艺术教育的实验品,她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可以最真实和完整地反馈出课程的情况。她和女儿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艺术启蒙是件多么艺术的事!
公主书
有一段时间雨点陷入了公主世界,每天不断地画公主。于是丽娟把女儿画的所有公主都剪下来,找来一个厚厚的本子做成了公主书,把公主们都贴进去。她启发女儿,公主的裙子上稍加一个花纹就不一样了,她们还给公主都一一起了名字。接下来,雨点还是喜欢画公主,但是因为要丰富她的公主书,便开始画更有趣的公主,连七星瓢虫在她的笔下都变成了公主。然后她不断地变化公主的服饰、发饰、皇冠……整整一年的时间,雨点的公主情结才结束,现在又开始画蛇。不过这次,她画的蛇一开始就不一样,有的带触须,有的有翅膀,还用画编出了很多故事。她学会了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放的态度来创造自己喜爱的素材。
丽娟的点评:绘画是头脑和心灵的映射
可能很多孩子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时候父母经常会说:“你怎么老画公主?你看人家的小鸟画得多好!”或者对男孩子就说:“你怎么总画汽车?能不能画点别的?”其实孩子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他正处在一种不断认知事物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他在感受自己增长的能力,感受完全掌握的成就感,也在不断探索能不能把它做得更好。
绘画是孩子头脑和心灵的一种映射。像我女儿,所以不断地画公主,是因为她那个阶段每天都在看公主的故事书,看公主的电影,脑子里全是公主,所以反映出来的图像就是公主。通过这种映射,我们正好可以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了解孩子在迷恋什么。有心的父母,真正关注孩子的父母,甚至可以从这个点出发去引导孩子遵守行为规则,传递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去干涉孩子,强行改变孩子的状态。每个孩子脑子里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千万不要用别的孩子在画什么跟自己的孩子比,这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没有尊重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画鸭子
和所有孩子一样,雨点到了三四岁也开始不满足于涂涂抹抹了,希望自己会造型。于是,她对妈妈说:“我想画个小鸭子,但我不会,你帮我画。”丽娟看着女儿,真诚地说:“哎呀,妈妈也忘了鸭子长什么样了,我们一起看看吧。”于是,丽娟带着女儿打开网上的引擎搜索,开始看鸭子的图片。女儿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样子的鸭子呀!有黄色的,也有黑色的,有鸭宝宝,也有鸭妈妈……
丽娟的点评:孩子也许是更想了解
我们小时候都是从“我考了个2分”来学画鸭子的,所以很多成人画的鸭子都一样。但实际上,鸭子就是各式各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和运用好今天很多的现代技术和资源,借助信息丰富这样的优势,来扩展孩子的认知能力。有时候孩子想画什么,尤其是让妈妈给他画什么的时候,不一定是想画这个事物,而是想了解它。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地引导孩子进入探索的世界,形成观察的习惯。看完之后,也不用让孩子马上画。因为很多的资料又让孩子有了新的压力,感觉又不会画了。所以这些认知只储存在他的大脑里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想画自然就画出来了。
千万别在孩子想画什么的时候,教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简笔画法,或者让他临摹,那会将孩子的观察和思维限制进一个狭隘的模式中。我的女儿在不久的几天里,不停地去网上看鸭子,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画,她不但画各种鸭子,还画鸭子的故事,比如鸭子和小鱼对话,鸭妈妈怎么带鸭宝宝。这就是孩子通过观察又经过自己头脑的酝酿而形成的表达。我从来没有教过她画一只具体的鸭子,我教给她的是一种观察和学习的方法。
艺术启蒙的6个重要提醒
多带孩子看世界,但是别带速写本
多带孩子到各种地方去玩,近处也好,出国也行。看看风景,玩玩石子,观察动植物。遇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不要催促孩子,也不要抱着让孩子看全的心态走马观花。现在有些父母会随身带着纸笔或者速写本,希望孩子把看到的画下来。其实没必要。这样带着画画任务的观察经常会让孩子忽略细节、情节,可能更多地是去注意事物的外形。如果绘画中捕捉不到细节、情境等细腻的东西,是不会有好作品的。所以我们也许应该放弃带个本子去外面画画这种方式,而只是把孩子带出去,让孩子尽情地观察、感受。其实孩子看到的东西全都已经积累在他的大脑里了,也许他回来后很久什么也没画,但一旦下笔,就会把观察到的很多细节融入其中,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会生动,也有意义。
用什么笔不重要,实验过程最珍贵
孩子两三岁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笔和纸,搁在他可以够得到的地方,给他一个空间,让他想反映自己想法的时候,随时可以画,可以表达。现在很多妈妈纠结先给孩子用水彩笔还是蜡笔,用水粉颜料还是丙烯颜料,其实只要是安全无毒的,都应该让孩子尝试。不同的笔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不体验孩子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时候用什么不重要,画出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的过程。
不管是毛线团还是乌云,孩子只要去画,我们就该支持他,或者带着好奇心慢慢引导孩子讲讲自己画得是什么。在家里创设这样的空间,一方面是让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可以控制自己的手,通过不同的握笔方式可以画出不同的线条、色块,经过一两年的积累,孩子就会对线条或线条的走向有很好的认知,等他想去造型的时候,造型就出来了;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意识到用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安全又有效。
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灵性
一两年后孩子还在乱画,很多父母就受不了了。但是,我们一定得知道,孩子控制手的能力,控制线条的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会控制得早一点,有的可能晚一点。这真的不重要,只要孩子在表达他的感受就可以了。其实孩子在绘画中呈现的造型能力,也有基因差距,有的孩子天生就画得像,有的孩子就是造型能力差,但他可能会在其他艺术方面具备敏感度,比如对搭建特别有感觉。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的灵性,不要过早地用片面的比较给孩子盖上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章。
孩子的反复,经常是一种钻研
当孩子要求反复看某一部动画片,痴迷于某一本图画书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是在艺术的世界里钻研着。他每一遍看到的东西和想看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他才会要求反复看。比如第一遍他可能是看了一个故事的大概;但是看第二遍的时候,他有可能注意到的是人物的服饰;到第三遍时是在看里面的建筑;第四遍时有可能是关注到了人物的情感的面部感情……他在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知度,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所以说儿童天生就具备专注和钻研的能力,只是经常被我们误解为无聊或浪费时间。如果能真正了解、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会由衷地觉得孩子了不起,而且下决心去保护和鼓励他这样专注和钻研的品质。
别再说“一技之长”了,培养创造力吧!
总有人说让孩子学画是为了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也许我们该想到,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技、什么长?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会画画、画得像可以叫一技之长,画黑板报、画宣传海报都需要。而现在是机械时代、电子时代,不再需要画得像了,拍照、喷绘技术都相当成熟。甚至只要是机器能做到的事,都已经不再需要人去做。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人脑中宝贵的创造力。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美术教育也应该以培养创造力为主,不要再教孩子画什么、怎么画了,而是要给孩子更多的工具、更多的材料,让他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实验,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不断地看到新的东西,不断挑战自己,然后创造出新的东西。
艺术体验应该有多种形式
不要过早地把孩子限制在一种艺术形式中。中国人总认为艺术就是画画,很多美术班早早就让孩子开始练习造型、色彩、静物、速写、素描这几门考试科目。而实际上,真正的大学艺术科目,除了绘画类,还有建筑、戏剧、布景、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等,应该都让孩子体验。没有接触、体验过,孩子怎么能谈得上喜欢不喜欢?不喜欢又怎么能去钻研?另外,其实只要跟生活有关联的都在艺术范畴,所以,艺术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不是学了艺术就要当画家、雕塑家,其实生活到处充满艺术,需要艺术:做美食需要艺术,布置房间需要艺术,穿衣服需要艺术,做个PPT或Excel表格也需要艺术。我们应该跳出对艺术的狭隘理解,理解艺术为生活、为人类的改变带来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