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常见病,服用驱虫药应选择合适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什么时间为孩子驱虫最为合适呢?
家长也可根据一些异常现象做一个大致判断:
1.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
2.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
3.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虫斑”。
4.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5.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6.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
目前生活中的一些饮食疗法,可以为宝宝驱虫提供帮助:
1.生南瓜子30克,炒香带壳一起嚼食。
2.未熟木瓜,晒干研粉,每次10克,早晨空腹食。
3.生菜油30克(或麻油30克),加葱白15至30克调和,空腹1次服下,每日2次。
4.口服米醋20至30毫升,1小时1次,连续3至5次,可用于治疗蛔虫引起的急性腹痛,一般服一两次后即可缓解。
宝宝2岁后才可以吃驱虫药。因为2岁以下的小宝宝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肝脏内的各类消化酶分泌量较少,不足以消化所有的食物,有的药物会损伤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服或慎服字样。
1.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芹菜、韭菜、菠菜等)及水果(香蕉、桃子、草毒等)。
2.少吃辛辣及热性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羊肉等,这些食物都容易引起便秘而影响驱虫效果。
3.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且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4.少吃易“产气”的食物(萝卜、红薯、豆类等),以防腹胀便结,不利于驱虫。
5.多吃酸性食物。蛔虫有“得酸则伏”的特性,因此幼儿服用驱虫药后,如果能吃一点具有酸味的食物(如乌梅、山楂、食醋等),有利于蛔虫的排出。
许多家长,特别是老人,当孩子肚子痛、夜间磨牙、脸上有虫斑样皮肤病或面黄肌瘦时,就认为该给孩子驱虫了。往往未经检查便盲目给孩子服用驱虫药,不见虫体排出,又再服,这是极为错误的。实际上,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腹痛,做梦吃东西也会引起夜间磨牙等现象。
因此,对儿童来说,必须经过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很有必要的。盲目自行驱虫,不仅可使寄生虫增加耐药性,给以后驱虫增加困难,还有可能因为驱虫不当使蛔虫钻进胆道引起急性胆道蛔虫症。况且常用的驱虫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肝肾功能不好、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更不能随便使用。
在使用驱虫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少数蛔虫感染较严重的患者服驱虫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可引起窒息,此时应及时向医师咨询。
2.空腹服药可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增强疗效。
3.怀孕或哺乳女妇不宜使用驱虫药。
4.2岁以下儿童禁用驱虫药:虽然驱虫药在肠道吸收较少,不易在体内蓄积,口服后95%不吸收,但仍有5%可能吸收,由于2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引起药物中毒导致副作用。同时2岁以下小儿一般都有人看护,不易感染,即使小儿接近2岁时感染虫卵,当虫卵成长为成虫时,小儿也超过2岁了。
5.服药时不需禁食和服泻药,但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因为2种驱虫药均为脂溶性,油腻食物可增加其溶解度而使其吸收增多导致副作用增大。
大家知道患寄生虫病的孩子主要原因是不自觉地吃进了一些寄生虫卵(如蛔虫卵、蛲虫卵)后而染病的。特别是在夏季,食入虫卵的机会比其他季节相对要多,孩子又常接触一些不干净的物品,虫卵便会不知不觉进入口中而使其患病。
到了秋天这些食入肚中的寄生虫卵经过约二个月的发育正好变成小虫子,寄生在孩子体内,这时进行驱虫效果最好。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孩子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现在常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噻嘧啶和肠虫清”等。服用驱虫药物前可食用一些食醋以达到最佳的驱虫效果。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主要有2种广谱驱虫药:
1.阿苯达唑:商品名肠虫清,200mg/片,一次2片,睡前顿服,如需要,10日后可重复一次。
2.甲苯达唑:商品名安乐士,100 mg/片,每天一次,一次2片或每天2次,一次1片,连服3天,未治愈者3周可重复第二疗程。
蛔虫卵入侵到人体后,并不是直接在肠道内生长发育,而是在小肠孵化变成幼虫后,通过人的血循坏,经过心、肺等重要器官随着血液环行,然后再回到肠道发育成虫。在人体漫游和发育期间,它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1、幼虫随着血液循环潜入肺泡后,会引起发热、咳嗽、哮喘等症状,入侵到肝、脑、眼等器官,则会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可以说,它损害了一切经过的器官。
2、成虫后,如果蛔虫较少,无明显症状,很难被发现。但是当蛔虫越积越多的时候,就会开始跟人体抢营养了,最终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消瘦、发育障碍等。此外,蛔虫还有喜欢钻孔的习惯,当受到到药物刺激时会乱钻一通。若钻入胆道会引起呕吐,有时会吐出蛔虫。
由于蛔虫卵可在泥土中存活较长时间,当孩子玩泥土和在地上爬玩时,如果沾上虫卵,吮手或吃东西时没洗手,就可能吃入腹中,使其感染上蛔虫。此外,生吃的瓜果蔬菜没洗净、肉食没有彻底煮熟,如果沾有虫卵也会让孩子患病。
目前没有预防蛔虫的药物,家长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常剪指甲,不吮手指头。每年可以定期驱一次蛔虫。
蛔虫卵进入人体
孩子通过手部感染、食物感染等途径,受精的蛔虫卵从嘴巴进入到人体,然后安居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
幼虫进入血液
成为幼虫后,大约2小时左右,幼虫穿破肠黏膜,经毛细血管至门静脉,再经肝脏、下腔静脉而达右心。
从心脏转移至肺部
5天后,大部分幼虫移至肺部,在肺内很快发育长大,然后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过支气管、气管到咽部。
从肺部重新回到小肠
在吞咽过程中经胃再次到达小肠,这时才在小肠中“定居”下来,发育成虫。这一过程大约需要60-70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