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两型,以前者多见。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
1、雌激素依赖型: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癌变。临床上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分泌雌激素的肿瘤、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以及长期服用三苯氧胺的女性。这种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大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2、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多见于老年体瘦女性,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癌极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1、阴道流血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
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
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液,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触及不规则结节状物。除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外,病理组织学检查时确诊的依据:
1、病史及临床表现: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均应排除内膜癌再按良性疾病处理。
2、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为子宫增大、宫腔内有实质不均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规则回声紊乱区等表现。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混杂的斑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流速高、方向不定;频谱分析为低阻抗血流频谱。
3、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获得子宫内膜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同时还能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管腺癌;也可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子宫颈管搔刮及子宫内膜活检、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血清检查等。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病例分期的结果及存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则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案。手术的目的一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的方位及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而是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Ⅰ期患者应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行全子宫或者广泛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Ⅲ和Ⅳ期的晚期患者手术范围也与卵巢癌相同,应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手术。
2、放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方法之一,分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
3、孕激素治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孕激素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DNA和RNA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常用药物:口服甲羟孕酮200-400mg/d;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周2次。
4、抗雌激素制剂治疗:适应证与孕激素相同。他莫昔分(tamoxifen,TAM)为非甾类抗雌激素药物,亦有弱雌激素作用。常用剂量为20-40mg/d,可先用他莫昔分2周使孕激素受体含量上升后再用孕激素治疗,或与孕激素同时应用。
5、化疗: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紫杉醇、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
6、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于病灶局限在内膜、高分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坚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可考虑不切除子宫和双附件,采用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目前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癌术后应定期随访,75%-95%的患者会在术后2-3年内复发。随访内容应包括详细病史(包括新的症状)、盆腔检查(三合诊)、阴道细胞学涂片、X线胸片、血清CA125检测等,必要时可作CT及MRI检查。一般术后2-3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3年后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主要针对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1、开展防癌宣传普查,加强卫生医学知识,教育有更年期异常出血,阴道排液,合并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妇女,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诊断。
2、治疗癌前病史,对子宫内膜有增长生过长,特别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严密随诊,疗效不好者及时手术切除子宫,若患者已有子女,或无生育希望或年龄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疗,直接切除子宫。
3、有妇科良性疾病时,最好不采用放疗,以免诱发肿瘤。
4、严格掌握雌激素使用的指征,更年期妇女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应用孕激素以定期转化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1、苦瓜茶
食材:鲜苦瓜1个、绿茶适量。
做法:苦瓜去瓤,入绿茶适量,瓜悬于通风处阴于。然后将阴干的苦瓜外部洗净、擦干,连同茶叶切碎,混匀。10克/次,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解暑,生津止渴。
2、阿胶杞子粥
食材:枸杞子20克、粳米60克。
做法:加水500毫升煮粥,熟后入阿胶20克使其溶化,再煮2~3分钟。服1次/日,15日/疗程,可长期服。
功效:益气补血,主治子宫内膜癌术后贫血。
子宫内膜癌患者做手术后,饮食一般以米粥和高汤为主。患者可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体质偏酸的情况,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
一、孕产次。正常的孕产不仅维持女性心理健康,还维持女性的生理健康。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未产或不孕症患者。40岁以下的患者中66.4%为未产妇。未产妇比经产妇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3倍。
二、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2.8倍。而内膜癌患者中也有3%~17%同时是糖尿病患者。
三、高血压。在对内膜癌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约有1/3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同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
四、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月经紊乱、量多者是正常妇女的3倍。月经不调多由于卵巢不能正常排卵引起,因此也不能正常产生孕激素,最终可能引起癌变。
五、初潮早与绝经迟。初潮过早和绝经延迟使妇女行经年龄延长,将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六、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同时雌酮合成也增加,而后者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因此,如果您的体重连续增加22公斤或超过正常体重的40%(被视为警戒值)时,应当考虑控制体重的问题了。
七、其他一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等疾病都会造成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刺激,增加患病可能。
八、出于医疗或其它原因。长期使用雌激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其危险程度与服用激素剂量的大小,服用时间的长短,是否适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药以及病人的特点都有关系。
1、初潮早与绝经迟:初潮过早和绝经延迟使妇女行经年龄延长,将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2、高血压:在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同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
3、糖尿病:患子宫内膜癌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2.8倍。内膜癌患者中3%~17%是糖尿病患者。
4、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月经紊乱、量多者是正常妇女的3倍。最终可能引起癌变。
5、出于医疗或其它原因,长期使用雌激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
6、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未产或不孕症患者。未产妇比经产妇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3倍。
7、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雌酮合成增加,认为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
具体来说,子宫内膜癌分期有四,详细如下:
Ⅰ级:为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宫内膜,偶见单层或复层乳头样上皮,排列不整齐,可呈块状,间质减少。
Ⅱ级:为中度分化癌,腺体轮廓欠清晰,一部分呈癌块状;细胞极向消失,核分裂常见。
Ⅲ级:以癌块为主,有时须经结缔组织染色方可与肉瘤区别;成堆的癌细胞侵蚀间质并深入肌层。
Ⅳ级:为显著未分化癌,癌细胞幼稚,缺乏分化或不典型分化,有丝分裂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