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孕妇、育龄妇女为最多,是世界上重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根据1986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调查,在4747名学龄前儿童中,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占59.1%,并以6个月至1岁的儿童患病率最高。1990年上海市对若干托儿所的调查,也表明幼儿患缺铁性贫血较为普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0—40%。1984年秋,浙江省营养调查结果,在1035人的血红蛋白中,有33.1%的人,处于铁不足状态。其中城市居民为51.9%,农民为40.1%,大学生为48.3%,城市小学生高达68.3%。又根据铁摄入量的调查,浙江省各类人群的铁摄入量,在18.0~88.3毫克之间,占供给量标准的180—736%。由此表明,从食物中的含铁量来看,铁源是相当充裕的。再从食物类别来看,铁源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但是,植物性食物的铁,吸收率极低。如大米仅为1%,小麦为5%,菠菜和大豆为7%。相反,肉类和肝脏的吸收率较高,约为22%。如按食物中铁的平均吸收率为10%计算,则平均每人每日吸收利用的铁,仅为1.8~8.88毫克。当然,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但被利用的铁仍是不足的。因此,除了注意膳食中铁的补充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铁的吸放和利用率。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