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的(心理状态)过于害怕有威慑力的事物而(不敢与面对现实)不能自拔。做事畏缩、顾及。
1.控制自己的怒气。有的家长听说孩子被欺负了,第一个反应是生气。不但气孩子被人欺负,更气孩子“没出息”,没有奋起反抗,甚至责怪、恐吓孩子。孩子遭人欺负本来心里就难受,再受父母责难,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二次伤害。
2.营造家庭的和气。家长要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要经常开展一些轻松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人际交往的愉悦,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胆量会变大。
3.培养孩子的勇气。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让他的好胜心战胜胆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勇气。比如,带着孩子跑步、踢球、徒步远行、爬山等。
4.提高孩子的人气。家长要支持孩子多参加游戏活动,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在游戏中多和伙伴交朋友。朋友多了,人气上升了,孩子就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了。家长可以在家组织聚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让他增加“吸引力”。
5.宣泄孩子的怨气。孩子受到欺负时,心中怨气如不能得到及时疏解,可能会损害身心健康。此时,家长要多安慰孩子,指导他把怨气合理地宣泄出去,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就会减轻压力。
6.抚慰孩子的泄气。家长要尽量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如果失败了,家长要及时抚慰。还要沙中淘金,指出闪光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被失败打垮,越挫越勇。
1、家长保护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
2、孩子曾经被吓 心理上留下阴影: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3、孩子交往太少 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
孩子胆小,总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总之,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先讲道理并鼓励他,然后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只要家长下功夫,孩子胆小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1、怕黑
宝宝怕黑主要跟他想象能力的增长有关系,宝宝会把和黑暗有关的一些可怕的事物,和自己建立联系,使得自己产生恐惧的心理。想要帮助宝宝不怕黑,光是说教没有太大意义,主要在于父母在黑暗面前的态度,如果父母很放松,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克服怕黑的心理。不到1岁的宝宝,有时并不是单纯的怕黑,而是害怕与母亲分离。宝宝与母亲分离,一般在14、5个月时,他们产生的焦虑程度最高。
2、怕敲门
宝宝害怕敲门声,很有可能和他先前的生活经验有关,只要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不要立即丢下宝宝一个人,可以带着宝宝一起去开门,或者是给宝宝进行了充分的解释以后,宝宝愿意留在那让妈妈去开门,妈妈这时才能单独去开门。几次之后,宝宝便会逐渐克服对敲门声的恐惧感。
3、依赖父母
可以说2岁多的宝宝,生活中最大的烦恼便是与亲人的分离,分离后宝宝往往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我们一般称之为分离焦虑。同时,如果宝宝入园,在一个同伴较多的、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宝宝还会出现陌生人焦虑以及同他人交往时的羞怯。家长可以在这段时间多让孩子单独和同龄小朋友相处,一方面降低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另一方面要提高宝宝对同伴的兴趣。当宝宝具备了同伴交往经验以后,便不会对入园产生恐惧。
4、怕大声
宝宝对大的噪音产生不安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做额外的特殊处理,只要将宝宝的不安心情讲述出来,让宝宝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恐惧的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样的话“声音太大了!宝宝害怕对吗?没关系!妈妈在这儿陪着你。”
5、早起焦虑
宝宝表现出了对母亲的高度依恋,对于快3岁的宝宝可以跟他们进行语言沟通,在平时可以告诉他,如果早上醒来妈妈不在,一定是去做别的事情了,妈妈会很快回来,你可以自己先睡一会儿,这样能让宝宝对母亲的去向有清晰的预期,就不会再体验到找不到妈妈的焦虑感。还可以在妈妈离开时,放个柔软的毛绒玩具,即便宝宝没有醒,也可以轻声地告诉他,妈妈要去做什么,有这个玩具陪着你一起睡。
6、越大胆子越小
太小的宝宝还不太懂得畏惧,正所谓“无知者无惧”。随着宝宝对身边事物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会将一些危险事物与自己建立联系,逐渐表现出害怕的现象。事实上,这是宝宝学习自我保护,安全成长的必经过程,家长不要强迫宝宝接触自己害怕的事物,及时为他们进行紧张心情的疏导。[14:38:20]
7、剖宫产与胆小
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剖宫产的孩子胆子会小,宝宝害怕大声往往是由于他们搞不清楚状况,当人们无法掌控周边的环境时,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这时,父母可以用身体安抚一下宝宝,同时告诉宝宝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回事,让宝宝明白声音并不会危害到自己,久而久之宝宝便不会再惧怕大声了。
8、幼儿园不适应
研究结果表明,有接近15%的宝宝生下来就会对某些变化产生不安,幼儿园老师的频繁更换对宝宝的适应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心思比较敏感的宝宝来说,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多和园方及老师沟通,通过有趣的游戏吸引宝宝上幼儿园,并且平常注意多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过度压抑,这样容易使宝宝产生焦燥的情绪。这一时期,还要注意多带宝宝进行丰富的体育活动,体能的消耗也有助于宝宝焦虑情绪地发泄和疏导。
9、见老人哭
在这个年龄段,不要强迫宝宝很快的接纳不熟悉的人,一次的大哭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爷爷奶奶不要急于和孩子亲密接触,要让孩子对自己有观察、打量的机会,当孩子认识到爷爷奶奶也是亲人时,便不会再抗拒他们。如果一味的将孩子塞给爷爷奶奶,只能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10、不打招呼
宝宝的这种表现,一方面可能与他天生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父母的过分呵护以及接触生人有很大关系。但若想让宝宝变得开朗、不畏惧陌生人,还需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宝宝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开朗起来。
11、怕男性
成年男性一般是宝宝们最害怕的群体,这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利用机会多让宝宝外界的人接触,宝宝就会逐渐克服,这并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只是需要多加经历和练习。
12、怕卫生间
宝宝害怕去卫生间,很有可能和他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经验有关。比如:曾经大小便带来身体上的不舒适或是训练他上厕所导致他精神紧引起了宝宝对卫生间的泛化性恐惧。可以在卫生间里放一些有趣的小玩意,让宝宝把恐惧的事物和好玩的事情连接在一起。
13、不爱表现
切记不要在这样的宝宝面前总是强调他胆小或害怕,这容易给他造成一种负性的暗示,如果宝宝不愿意表演不要强迫,以免给宝宝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可以让宝宝在家多练习节目,宝宝对节目非常纯熟的情况下,就更容易在紧张的情况下表演出来,还可以和早教老师协商好,一旦宝宝有克服羞怯的行为出现,一定要抓准时机及时具体地表扬他。
14、不苟言笑
宝宝喜欢探索新的环境,在不放松的状态下,宝宝是很难笑出来的,一般不需要做特别处理。这时宝宝的很多精力是用在了观察新环境,观察陌生人上。
15、怕空调
感受空调时可能让宝宝有了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因为宝宝相对于成人来讲,对冷热更加的敏感,可以多在离空调较远的范围内进行愉快的游戏,逐渐消除宝宝对空调的排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自己也会克服这种恐惧。
总之,每个宝宝都会体验到不同的恐惧,但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养行为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比如:多进行身体锻炼,教给他们一些放松的办法,以及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娱乐活动。对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孩子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前期的陪伴,在孩子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家长有意识的让孩子表现自己。比如孩子升级进入新的班级后,妈妈可以陪孩子在教室里玩一会儿再离开,使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目标”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例如孩子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家长和陌生人说话时拉着孩子的手将孩子引导到陌生人的面前来。
3、多带孩子到你有孩子的朋友家里,或邀请你的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如果时间不允许,你们可以几个家庭轮流由一个家长带着两个或三个孩子出去玩,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可以为家长省下时间。家长间还可以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4、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注意的是:一开始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