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有媒体曝出了“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今年初,广东再次曝出镉米事件。余波未息,福建再次曝出3批大米镉超标的新闻。随即,又有媒体报道3批蘑菇也被检出镉超标。
镉,这个多数人只在化学课里听到过的陌生名词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渐渐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镉食物”,我们该怎么办?
镉是什么东西?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镉不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对人体的影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通过大米等食物进入人体的商属于“小剂量”,偶尔、短期地吃过几次不会带来明显问题。但如果长期吃,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对骨骼的影响则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更大剂量还可能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基于镉对肾脏的损害而设立了安全标准——每周每千克体重不超过7μg。这相当于一个60kg的人,每天“镉”摄入不超过60μg。这个安全标准的意思是,如果每天摄入的镉不超过这个量,即使长期吃,人体也能处理掉这些镉,而不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因为肾脏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肾脏安全,其他器官也就不会受到损害。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mg,相比于日本的0.4mg,还要更严格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kg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0.15mg/kg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超过了WHO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镉含量为0.25mg/kg的大米——虽然它超标了,但是镉的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会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都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慢性镉中毒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大米的镉含量最高达到过1.06mg/kg,远远超过限量标准。对近2万成年人进行了统计(占当地人口的绝大部分),发现了近200的病例和100多个疑似病例。根据目前的研究,这些症状主要表现为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如何解决“镉污染”
镉超标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意味着我们的土地污染已经广泛存在!
那些让当地多数人或多或少受益的项目污染了土地;最终,面对被污染的土地,每一个人都将是受害者。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进一步的恶化,并且逐步恢复。
严格监控镉污染,包括所有的工业污染。
根据土壤污染的状况,调整所种植的农作物。
已经污染过重的土地,改种其他的非食用作物,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逐渐加以恢复。
如果及早开始努力,可能还不会太困难——亡羊补牢,现在还不晚。作为消费者,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说没有一种食品是非吃不可的,但对于中国人,很难做到不吃米饭。
面对可能的“镉食物”,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密切关注监管部门发布的信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监管部门处理这类事情也越来越成熟。比如在福建镉米事件中,福建质监局“公布了不合格大米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批号)、不合格项目、标准值、实测值等信息”,并且“及时依法采取责令召回问题产品,停产整顿,监督企业销毁召回及库存的问题产品等措施。截至8月底,问题产品的调查处理、产品召回和销毁等后处理工作均已结束”。
其次,要严肃地对待它,但也用不着恐慌。比如福建镉米事件,检测结果是292个批次合格,3个批次超标,合格率接近99%。按照安全标准的涵义,即使不幸中招吃了一些镉含量超标的大米,只要在其他多数时候吃的大米是合格的,超标大米的影响就会被极大地“稀释”。而中国的安全标准本来就比国际标准要严格一倍,现在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监测出的超标大米也得到了合理的处理,并没有存在于市场上。
第三,根据日本的统计,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日常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我们增加对镉的抵抗力。
没有一种食物是非吃不可的,但没有人可以不吃任何食物。任何食物都有被污染、被造假、被非法添加的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市场上的多数食品还是合格的。作为消费者,我们无法去判断每种食品是否合格,我们能做的是:
1 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2 吃多样化的食品;
3 同种食品也要购买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产品。
这样固然增加了碰到不合格的食品的机会,但即使碰到了,它们也会被合格食品“稀释”,从而把有害成分的摄入量降低到“安全限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