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两面性?

2015-01-08 13:42:3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教育 家庭育儿

马蒂尔娜是一个细心周到、甜美文静的乖乖女,人见人爱,汉斯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淘气小子,人们见到他总是责怪声不断,总之,他们一点也不一样。

有一点比较特别,乖乖女的事都发生在白天,淘气小子的事都发生在夜晚。

有天晚上,汉斯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爬过动物园大门,“借走”了一串钥匙,结果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都被放了出来。望着满街乱跑的动物,马蒂尔娜也跟着大家大叫:“哦,天哪!淘气包汉斯!”

警察贴出公告缉拿汉斯,提供汉斯线索的人将会得到1000元的重酬,于是马蒂尔娜去找警察……

当午夜钟声敲响,汉斯被抓住了。警察摘下他的帽子、揭开他的面罩,最后取下了他的胡子,意想不到的是,捣蛋鬼汉斯变成了乖乖女马蒂尔娜。此时,马蒂尔娜一点都不害怕,反而用甜美的声音问警察:“现在,我能拿到奖金了吗?”

爸爸和宝宝

共读手记

世间万物的一分为二性随处可见,其中人最具有代表性。成人有两面性,孩子也有两面性。而且,孩子还具有超乎成人的敏感、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会把陌生未知的世界在自己的心中“造”得神秘诡异,成为一种似梦非梦的情境,所以我常常说,孩子具有“造梦”的特质。《淘气小子乖乖女》是体现孩子“造梦”特质的好绘本。故事中那个孩子同时拥有乖乖女和淘气小子两个身份,白天乖巧听话,晚上到处捣蛋。这才是真实的孩子呀,他身上的不安分、不完美、不成熟表达出正值浪漫童年的孩子对回归本真、释放天性的渴望。因此,一看到这本绘本我就产生了共读的欲望。在共读中,因为主人公的两面性而引发的一系列曲折离奇的事情,引得孩子、家长和我发出了笑声、感叹声、惊讶声,是谓“三声”。共读一开始的听赏阅读阶段,我发现孩子们表情单一,似乎不是很明白故事的内容。在品味阅读后,孩子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现场发出了阵阵笑声。在接下来的讨论阅读中,孩子们也不断地发出感叹声、惊讶声。

马蒂尔娜和汉斯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讨论阅读阶段,孩子们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场的家长开始也有这样的问题。“你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请孩子们先讨论,他们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马蒂尔娜和汉斯是两个人。理由如下:

1.一个是女孩,一个是男孩,怎么会是一个人?

2.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名字?

3.汉斯爬过动物园大门,把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都放出来了;马蒂尔娜是个乖乖女,她不可能这样做,动物园的门她也爬不过去呀。

4.动物跑出来时,马蒂尔娜还大叫着:“哦,天哪!淘气包汉斯!”她怎么会说自己不好呢?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马蒂尔娜和汉斯是一个人,也就是会说,那个捣蛋鬼就是马蒂尔娜,根本就没有汉斯这个人。原因主要有:

1.马蒂尔娜白天是一个乖乖女,夜晚就扮成淘气小子。因为,她知道晚上做不好的事情别人是看不清的。

2.在2~3页,马蒂尔娜提了一个箱子,拉链没有全部拉上,露出了黑色衣服和红色的带子,这和淘气鬼汉斯穿的衣服是一样的颜色。

3.为什么马蒂尔娜对着墙上画的汉斯说对不起呀?因为根本就没有汉斯这个人呗。

最后又有人提出一种看法,认为马蒂尔娜和汉斯是两个人,马蒂尔娜看到警察贴出的公告中说提供汉斯线索的人将会得到1000元奖金,就装扮成汉斯。持这个看法的只有一个孩子,他振振有词地陈述了自己的分析:前面讲的乖乖女和淘气小子就是两个人,他们做的事情一点也不一样。乖乖女看到警察贴出的公告中说谁能提供淘气小子的线索就给他奖金,她也想得到奖金,可又不知道淘气小子在哪里,干脆自己戴上帽子、面罩,贴上胡子,扮成了淘气小子。所以乖乖女被警察抓到时还问警察:“现在,我能拿到奖金了吗?”

持有三种观点的孩子互不相让,激烈地辩论着。最后他们问我:“书婆婆,你说说看,到底是几个人呀?”我笑着说:“我觉得马蒂尔娜和汉斯是一个人。”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猛地站了起来:“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容不得我回答,又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她怕露馅,就用另外一个名字做坏事。”现场激烈的争论和孩子们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维,让在场的教师、家长们连连发出感叹声和惊讶声。

一个人为什么有两个样子?

“就算他们是一个人,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个不同的样子呀?”孩子们的第二个问题切中人的两面性主题。“是呀,为什么呢?”就连承认马蒂尔娜和汉斯是同一个人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疑问。我知道孩子们对于人的两面性是没有什么认识的,所以没有急着告诉他们什么,而是请孩子们回到故事本身,去品味绘本中关于“两面”的元素。

再次品味阅读,孩子们似乎懂了些什么。一个孩子打开书名页,用手指着左边的马蒂尔娜,说:“马蒂尔娜在黄色的舞台跳舞,有灯光照着她,像个漂亮的明星。”接着他又指着右边的汉斯说:“他在晚上做坏事,还差点从屋顶掉下来。马蒂尔娜和汉斯两个人是在不同时间出现,做不同的事情。”

有一个孩子指着6~7页说:“马蒂尔娜在浇花,汉斯用水喷头浇人,他们玩的都是水。”另外一个孩子马上翻到8~9页,佐证同伴的说法:“这里马蒂尔娜在认认真真地扫地,汉斯用刷子刷墙和地,他们用的都是刷子。”

看完书后我请孩子们比较封底和封面,在反复比对后,孩子们提出,封面上有两只小猫,一只正着,一只倒着,他们都面对着我们,封底上也有两只小猫一正一倒,但是背对着我们,这是马蒂尔娜的两面照呀。

孩子们渐渐发现并品味着绘本中展现的“两面”元素:马蒂尔娜和汉斯出现的时间分别在白天和夜晚;马蒂尔娜和汉斯做的事情中总有些共同的元素。此时有一个男孩说:“这是两种思想的冲突。”边说边把两只小手握成拳头相互碰撞着。在场的成人惊讶声一片,孩子的表达虽然不是特别准确(可能他想表达的是,这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相互冲突的想法和表现),但是从他的行为和表情,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孩子那小小的身体里积极且激烈的思考。

我接着问孩子:“你会有马蒂尔娜和汉斯这样的两面性吗?”孩子们异口同声:“没有!”我笑着看着他们,有个男孩子低声说:“其实有时我也想做些好玩的事情。”

孩子们不承认自己有两面性,我也没有继续追问或者质疑。两面性是人的本质,这是无法改变的,不必苛求这么小的孩子去承认什么,我们只需坚信:他们都是好孩子。

成人“三声”看“两面”

共读后,我和教师、家长交流共读体会,他们也发出了“三声”。

一位教师的认识非常深刻,她说:“今天孩子们的理解力让我无比震惊。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及独特的观察让我吃惊,更让我反思,为什么今天看到的孩子和我平时看到的他们不一样呢?哪一个才是孩子原来的样子?我思考再三,觉得是书婆婆的认真倾听,让孩子们很享受这种被重视、被认同的感觉,所以他们才会真正进入故事,进行如此深入的思考,才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是孩子本来的一面。反观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过多,导致孩子们的表现整齐划一。老师们虽然都知道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又都喜欢‘排排坐,吃果果’的情形,哪怕是做游戏,也喜欢‘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这样的游戏,因为那时候孩子的行为比较好控制。所以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真实一面。”

有一位家长说:“有的时候,老师和我交流孩子在园情况,我会说,你说的那些都不像是我家孩子的表现,我家孩子在家不是这样,可调皮了。今天共读的这个绘本故事让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们的孩子应该像谁呢?甜美的马蒂尔娜?调皮的汉斯?其实马蒂尔娜和汉斯就是一个人,是孩子性格中的两面,这是正常的。家长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天性。”

接着,有一个家长提出:“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两面性?任凭孩子像汉斯那样胡闹吗?”关于这个问题,家长们都很关注,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说着说着,大家说到新闻中常常出现的“好孩子自杀”的现象。为什么很多普遍意义上非常听话、优秀的孩子会选择这样的道路?我认为,很大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从小被成人告知“要听话,不能调皮”“要当一个好孩子”,恰恰就是成人在孩子面前铺开了一条没有退路、没有出口的道路,孩子从小到大默默地、毫无选择地内化着周围强大的要求和压力,压抑着自我和天性,最终造成心灵的黑洞,给他以致命的伤害。所以,我们不能不给孩子发泄机会,要正确、恰当地对待孩子的两面性。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