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幼儿园教案:生鸡蛋与熟鸡蛋

2014-12-19 14:16:19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早教

我们中一班正在开展“有趣的蛋宝宝”活动,通过科学区和亲子调查两个活动,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方法。于是我们把活动延伸,将生活区中“做爱心蛋”的材料适当调整,把原来只提供生蛋变为生蛋、熟蛋混放,孩子做蛋前需用已有经验先区分生蛋和熟蛋,找到生蛋才可以做“爱心蛋”。

幼儿园活动:生鸡蛋与熟鸡蛋

【案例描述】

生活区几个孩子正在进行“做爱心蛋”的活动。玲玲从装满生蛋和熟蛋的篓子里拿出一个蛋,在手中摇了摇,然后在不锈钢餐盘边试着磕了磕,可能力量太轻,鸡蛋完好无损。这时站在旁边的磊磊说:“哎,你力气太小了,要使劲敲才行,看我的。”说完也从篓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对着阳光照了照,当他确定是生鸡蛋时,就使劲把鸡蛋往盘边一砸,这下可好,蛋壳是碎了,可是蛋黄蛋清也和破碎的蛋壳搅在一起,没法用了。两个小朋友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就在我犹豫该不该提供帮助时,玲玲好像看到了什么,用手戳了戳磊磊,两个人猫着腰一起蹲了下来,我也好奇地探过脑袋,这一看,不禁乐了。原来在生活区的橱柜的边上贴着玩这个游戏的操作流程图,其中有张照片就是示范怎样打蛋的。

接下来他们会怎样呢?我又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只见玲玲将鸡蛋的大头冲下,轻轻在桌面磕了磕,可是这鸡蛋似乎穿了钢筋铁甲,就是没有绽开一丝“笑颜”,我有点忍不住了,抬脚向玲玲走过去,玲玲似乎有点生气了,猛吸一口气,“啪”的一下,空气中传来轻微的爆裂声,“成功了!”玲玲拿着蛋高兴地喊道。“玲玲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鸡蛋打开了。”我也高兴地向她祝贺。

而磊磊看了一眼玲玲,挠挠头,走到餐具架上拿了只小勺。只见他用勺在鸡蛋的大头一敲,鸡蛋就轻轻松松地裂开了,而且还在撞击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凹面,他又用勺敲了一下凹面更深了,只见他轻轻地从凹面中间将碎了的蛋壳揭去,不一会鸡蛋就有了个小洞。就在我为他的聪明感到高兴时,他突然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这个蛋怎么是熟的呀?”

我看了看,确实是熟蛋,于是就问他:“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区别的?”他说:“我先摇摇,然后又对着阳光照了照。”嘿,这孩子,还来了个“双保险”。我被他强烈的求知欲感染了,直觉让我觉得不该把答案就这样直接告诉他。于是我又用疑惑的语气对他说:“对哦,你用的这两种方法按理说找到的应该是生蛋,可是为什么会是熟蛋呢?”他又挠挠头,想了好一会儿,才郑重其事地告诉我:“看来光用这两种方法不行。”“嗯,我也是这样觉得的,要不等会再问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好。”他点了点头,认真地回答道。

在后来的活动评价中,我将磊磊遇到的问题提了出来,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用手电筒照”,有的说“用照骨头的机器照一照”,有的说“要自己发明一个机器”,有的说“放在水里泡一泡”,还有的说“用秤称一称”……当听到孩子的这些点子时,我真的被这些“小伙伴们”的聪慧惊呆了。事后,我也借助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方法,并让小朋友把使用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将两周内小朋友记录的结果汇总、统计、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用手电筒照的方法”成功率更高些。

【案例评析】

“生蛋和熟蛋”活动结束了,可是这个案例留给我的深层思考还在继续。类似这样的活动会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正确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支持者、合作者或是参与者?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上三者都是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但什么时候扮演支持者、什么时候扮演合作者,什么时候又以参与者身份出现,恐怕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

1. 细心观察,耐心等待

学会观察儿童并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引导行为,不但是当今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指导各类活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幼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最有效、最迅速的捷径。教师如果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就很难理解幼儿行为的意义,也很难解读幼儿行为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作为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只有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或者长期观察研究幼儿的行为,才能准确了解活动中幼儿的言行”。教育者不可以贸然行事,轻易闯入幼儿的活动中,否则就会成为幼儿游戏的破坏者。因此,作为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考虑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孩子常常会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要帮助幼儿形成自由的心态。让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开展思维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孩子的需要,并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让幼儿反复尝试。验证答案。如:玲玲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模仿成人,将蛋壳分成两半),尝试后没有成功,又通过看图示自学打鸡蛋的方法并获得成功。而磊磊在打碎一个蛋时,教师没有呵斥他的“破坏”行为。而是静观其变,在教师这种默默的支持行为下,磊磊不愿墨守成规,通过自己的琢磨,创造出一种新的打蛋方法。试想,如果老师没有耐心等待,一遇到困难就上前帮助,孩子是立刻获得了成功,但对其科学品质的培养又有多少帮助呢?

2. 抛接“皮球”,互动生成

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幼儿教师的角色时,曾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其意指教师倾听、关注幼儿,并以平等、愉悦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而两者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一样,都是活动的主体,随着抛接的过程,其身份在相互的转化。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接住了“球”,并直接把“球”(问题或现象)送到“球筐”(正确答案)。事实上,在瑞吉欧的教学理论中强调的是教师与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也就是说:“必须接住幼儿抛来的球,并以某种方式推挡给孩子,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游戏。”

在该案例中,孩子直接将问题抛给教师,教师首先肯定孩子的现有行为,同时用疑问的语气又把问题抛给幼儿,并提出建议“问其他小朋友”。孩子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在活动评价时,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帮助。小朋友想的这些方法对不对,行不行?老师又一次通过讨论的方式将孩子们的答案进行筛选,寻找出能在幼儿园实验的方法。随即,老师成为抛球者,提出“这么多方法哪种最好”的问题,幼儿变为“接球者”,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虽然教师的经验是高于幼儿的,但教师没有用权威的回答代替幼儿的研究探索,而是通过对幼儿的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来实现活动的继续和延展。

3. 动手操作,习得经验

从幼儿的角度说,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最喜欢去观察、探究那些符合他们兴趣和需求的东西。当下的教育理念也认为“发现学习”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这些对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的东西,是可学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师像传授知识那样“教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培养,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说,真正的科学知识来自于“事实”,而“事实”是需要通过“亲眼看、亲耳闻、亲自操作、动手验证”才能获得的。我们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也来自于事实,然而经验是一种不完善、不完全的事实。因此,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要从单纯“依赖生活经验”的简单方式向“实际操作”转变,让幼儿明白:科学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必须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对于事实进行全面完善的考察,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以本案为例,磊磊则是在他认为成功时,却发现用以前成功辨别生鸡蛋的方法失败了。这就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与“事实”发生了冲突,是相信经验,还是挑战经验?当他向老师求助时,老师没有立即给予答案,而是用一种平等、尊重的语气将幼儿的问题又抛向幼儿。幼儿通过后续的各种探索与实验活动,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