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宝宝不仅容易皮肤干燥、感冒发烧,还会出现口舌生疮、口臭、眼屎多、便秘、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上火”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又该如何预防和缓解呢?
冬季“生火”3大诱因
1.食火
从字面上说,“食”是病因,“火”是病理变化。在中医理论里,脾主运化,通俗讲,就是食物由口进入胃必须经过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食物的营养物质及水分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宝宝各个脏器比成年人娇嫩,脾脏也不例外。如果宝宝吃的食物性质偏热,或食入过多,就会影响脾的正常功能,造成枳食或食欲不振,出现一些“上火”症状,例如便秘、大便酸臭、小便赤黄等。
冬季天气干燥,蔬菜水果相对其他季节更少,很多食物性质偏温热,如果母乳妈妈吃了温热的食物,再给宝宝喂奶,或是宝宝的辅食中这类食物偏多,就更容易“上火”。
2.穿得太多
在冬季,很多妈妈怕宝宝着凉,不管气温的变化,硬是把宝宝袈成个小粽子,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宝宝的机体尚未发育芫善,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穿得过多,不利于宝宝活动,还会让宝宝捂得浑身大汗,不仅使“津液外渴”,也容易燥热“生火”。
3.环境干燥
冬季北方有暖气,而南方很多家庭也会开空调,家里开着取暖设备时,空气会非常干燥,宝宝在室内,身体水分蒸发快,也极容易燥热。
冬季“灭火”3绝招
清淡饮食
避免给宝宝吃容易上火的食物,母乳妈妈也要注意忌口。生姜、大葱等辛辣之物;油炸食品也易生热化火,应该避免绐宝宝吃。羊肉、狗肉虽然是冬季御寒佳品,但对宝宝来说,多吃易阻滞气机,郁积生热化火。给宝宝多喝水,多吃苹果、香蕉以及其他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可以帮劫宝宝消化,预防“上火”。
中成小药来救火
中药里的甘草、菊花、金银花等都有清火的作用,可以熬水给宝宝喝。还可以给宝宝服用一些专为宝宝研制的有祛火功效的中成小药。
“穿衣三分寒”
中医有句老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宝宝处于代谢旺盛阶段,又非常好动,因此往往比成人而不伯冷。—般情况下,宝宝的穿着厚度接近于成年男性为宜。给宝宝穿得太多,热散不出来,或是出太多汗,身体水分流失太快,反而容易上火。此外,冬季室内有暖气或开空调时,别忘了打开加湿器,保持环境湿润,让宝宝远离“上火”的困扰。